跳转到正文内容

徐冰:利益划分是清理公路收费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1日 09:42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评论员徐冰

  一场高调的公路收费治理运动,于6月20日正式拉开序幕。在为期近一年的时间内,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五部委将重点从超期收费、通行费标准过高以及不合理的收费三个方面,专项治理屡遭诟病的公路收费。此番治理可谓顺应民心,也沉甸甸地寄予了公众的厚望。但不可否认,厚望所寄绝不等于深孚众望,准确而言,当前的厚望更多的还是深深怀疑的观望。基于现实身历,人们有理由对治理效果报以怀疑。

  中国公路收费之乱,由来已久且持续引发民怨;对其的治理,也是稀稀拉拉不绝于耳。但每次治理的效果究竟如何,却早已无需多言。从媒体报道得知,两年前为配套燃油税而逐步取消的二级公路收费,不少也已改头换面死灰复燃。这一最新的治理例证再一次清楚地表明,开展一场专项治理运动不是什么艰难之举,消除收费的盈利动机和暴利冲动才是问题关键。

  让人悲观的在于,当下其实并无什么现实可行的遏制以路谋财的办法。那些超期收费、通行费标准过高以及不合理的收费,都或多或少有“文件”支撑。诸如缩小收费间距之类明显违规的收费,想必不占大头。

  公路收费之乱的根源,在于以路谋财,更在于地方政府存在强烈的渔利动机。要想富先修路,如果说早期的公路经济尚存便利交通,促进经济大循环之意,今天则更多地显露出要打此路过留下买路财的强盗行径。所谓收费还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体不过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维的延伸。

  据报道,在许多地方,公路收费已成紧随土地财政之后地方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公路的高收益,仅从2010年A股19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平均业绩增长近20%、八成毛利率水平超过了50%即可见一斑。2010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约18%,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

  假如不是公路收费已成助推通胀的一大利器,很难想象此番五部委的联合治理能如此高调施行。问题就在于各级政府利益已深涉其中,治理的实质实际是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于是如同很多其他领域的治理一样,治理方法大体不外于中央向地方施压。压一压短期内自然管用,但随后的反弹却也指日可期。至于反弹的理由,当然不乏充分和必要,各种高蹈的大旗,使得治理不过异变为讨价还价。各方虽然都表现出了高姿态,实际效果如何,则只有在路上才能知道了。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博弈,有一个案例颇有意思,由其或可猜测公路收费治理的可能结果。6月16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专栏)主持召开第18次部长办公会议,提出要与有关部委共同研究2010年度问责工作。但有专家提出,2009年的违法问责到目前依然是只见约谈不见问责结果。

  公路虽名字上挂着“公”字,也并不是所有的公路都具备公益属性。但是,由政府出面,以及由政府授权而由私人资本投资的公路,则注定具有公益性质。于此,公路很类似水、电等公用产品,其经营虽不必皆由政府操办,但定价却不是企业说了算。

  目前许多收费公路的诡异之处在于,定价虽仍由政府控制,公益性却已荡然无存,政府已成经营中利益链条的重要一环。长远看,如何规范政府的经营动机,是治理公路收费乱象的要害,但目前,如何压缩政府的盈利空间,也即如何与地方博弈利益划分,恐怕是此次五部委公路收费专项治理的关键和难点。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