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童大焕:住房保障应以市场手段为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6日 14:33  新浪博客

  国资委近日通知,要求央企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分析人士认为央企涉足保障房将成为十二五地产领域的整体趋势,至少5万亿元的保障房建设对经济的影响不亚于4万亿元投资计划,资金实力雄厚的央企适时进入保障房市场,除了履行社会责任,还可以收获真金白银。

  国资委令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言犹在耳,这会儿又要求它们进军保障房领域,保障房市场要真是遍地黄金,央企领导人难道一个个反应还不如国资委?令人担心的不仅是像4万亿一样的“国进民退”,更担心在行政指令下央企再大肆向银行借贷,最后这笔钱最终还得由全体国民买单。事实上,“十二五”期间3600万套保障房成了地方政府的“紧箍咒”。企业自有用地、违建等渠道被地方政府当成了完成指标的救命伞。深圳将部分征收、没收、非法买卖的住宅类违法建筑纳入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北京将鼓励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国有土地建设公共租赁房。尽管如此公租房还是无利可图。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房地产分会会长陈宝存在5月4日的博文中写道:“我原来所在的中冶集团,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保障房建设一直是企业最追捧的。但是,中冶下面的某集团公司,贷款70亿早已投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与保障房建设,只是东北某市的保障房项目已经封顶,却拿不到政府应该给我们的建设款项。”

  一方面是保障房资金短缺,另一方面是保障房在助长新时代的“懒汉”。随着两限房与商品房价差越来越大,一些年轻人为了挤进“两限房”这个圈儿,放弃换工作、拒绝加薪、延缓结婚,甚至采取辞职的极端做法,以降低家庭收入。一白领透露,自己采用这一做法,“3年损失15万,买上限价房,能省几十万。”《北京晚报》5月4日报道的这则新闻,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要对一些特殊人群实施保障房制度的根本原因,是高房价有可能对最富创造精神却又缺乏经济基础的年轻人形成“挤出效应”,从而妨碍城市的活力,同时也是要保障城市极少数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权利。而这种保障,是以留住年轻人、激励他们的奋斗精神为前提的,想不到如今它反而形成了奖懒罚勤机制。

  保障房制度需要反思,即使是住房保障,也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不是政府一味包办,更不是制造与市场价不一致的廉价房供各种方式的寻租。具体做法是:取消一切形式的导致腐败层出不穷的单位分房、两限房、经适房,完全代之以公租房和廉租房,保障对象是城市新移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购房方面,也可以对低收入群体采取保障措施,就是降低首付和利率优惠,只要不像房利美和房地美那样派生出太多的金融衍生品,只要不把这个优惠和利率特权延伸到二套房和高档房,相应的资级贷风险就不会发生。

  这样一种充分尊重市场的保障房制度,既能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寻租,也能避免万一房价下跌时的次贷危机。有研究指出,那些守着一栋简单住房的小民百姓,在发现自己欠的房贷额高于房子本身价值时,更倾向于节衣缩食、赔本继续支付房贷,以保持自己的财政信誉和道德规范。反而是那些购置投资性贷款购置第二套、第三套住房者,一旦面临房产价值低于所欠房贷的情况,就毫不犹豫拒绝再支付房贷,将银行变成房东。

  今日中国的住房需求,绝大部分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二次三次需求,以及更新换代过程中的住房升级需求,这样的住房需求,更多的还是应该交给市场来完成。即使是保障性住房,也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手段,而不是政府做全能保姆。

  (作者为信孚研究院研究员,专栏时评作家,著有《买房的革命》等书)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