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众石:中国制造应从日本地震反思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2日 07:12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众 石

  4月中旬,“世界制造”企业会聚北京新国展。两年一度的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正在这里举行。来自全球的顶尖机床制造商,都把最拿手的机器不远万里地搬过来。他们要分享中国这个“后金融危机时代”增长最快的市场。

  不过,中国机床企业似乎一点都不乐观。大家都在纷纷谈论还没消停的日本地震。

  有些厂商担心,持续的灾情,很可能影响来自日本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对国内不少中高档数控机床生产企业来说,数控机床的核心零部件——数控系统,主要由日本发那科公司供货。南京一家机床厂的负责人说,日本地震一度引发东京地区限电和物流困难,发那科的产品出现临时短缺,可他们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替代厂家,因此非常担心后期销售业绩。不少国内机床厂家都有同样的担心。

  众所周知,工业化以来的人类文明是机器大生产创造的。而机床,就是“制造机器的机器”,俗称“工业母机”。中国是实体经济大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机床的需求量自然巨大。过去10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机床消费大国,2009年机床生产产值荣升“世界第一”。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制造”正面临升级换代的历史性门槛。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进军的征途,必然伴随着工厂车间里需要应用更多、更高端的机器设备。海外媒体也看好中国,鼓励机床生产商们“用机器人武装中国龙”。

  可是,表面的市场繁荣背后深藏隐忧。业内人士称,2010年我国全年进口机床工具157.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金属加工机床(金切、成形,主要是中高档机床)占94.2亿元,同比增长59.8%。但国产的金属加工机床仅增长35.1%。这说明国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下降了,中高档机床市场竞争力也没上去。

  从出口情况看,去年中国全年机床出口70.3亿美元,其中金属加工机床仅仅出口18.5亿美元,而且大多数是低档产品,高档的很少。进出口逆差仍有大幅增加的趋势。

  机床行业的老专家们最担忧的,不仅仅是几十亿美元的逆差,而是机床的“大脑”和“四肢”,即数控系统和主要功能部件主轴、刀具等,国内的研发和自主创新仍严重滞后,对外依赖严重。而这部分核心部件的成本,占机床整机成本的60%~80%以上,这本身又摊薄了国内机床企业的利润。

  多年前,中国一位家电企业老总参观完德国的机床厂后感慨:中国制造如同“食草动物”,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仅仅靠廉价的产品补贴世界;那些“制造工厂”的国家却是“食肉动物”,吃进去钢铁,吐出来机器,人家是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设备占领世界。

  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4万亿元刺激经济,这使汽车、军工、能源、铁路和轨道交通等相关领域对中高级机床的需求“如饥似渴”,而此时中国机床工业依赖德、日等国进口的发展短板显露出来。这次日本地震,在某种情况下凸显了这种供需矛盾。

  其实,国家在2009年启动了“高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作设备重大专项”,打算到2020年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作所需要的高级数控机床和设备,实现70%~80%国内制造,摆脱对于“洋”系统的依赖。

  不过从实际进程看,很多业内人士反映,在“产学研用”的体系中,要害是“用”,而我们的重大专项科研目标与机床行业的“产业化”有些脱节,尤其在高级数控机床的要害部件上“工夫没下足”。而早有专家认为,突破这个技术瓶颈,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光靠“市场化运作”已经不够了。

  机床工业不比做裤子缝衬衫,技术积累和开发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周期,尤其在高端核心部件的研发上,前期投入巨大,通常是单一企业无法承受的。而机械设备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开放市场,只要在机床展览会上看一眼就知道,国外最好的机床企业都整装待发,把“集团军”和“特种兵”全部带来了,这种竞争是多么激烈!也许不能埋怨中国企业的不争气和短视。短期利润的生存压力过于强大了,他们面对强大对手的贴身紧逼式对抗时,只靠“单兵作战”,压根儿没想法也没能力,去走那条血拼科研、技术创新的“悬崖之路”。

  日本问题专家白益民一直在呼吁,“中国制造”要学习日本制造企业的“军团模式”。他把日本企业比喻成“海陆空三位一体”协同作战。如果把日本制造企业看作攻城略地的“陆军”,其背后的综合商社、金融机构就是“海军”和“空军”,他们形成整体化的现代企业“军团”。

  在这个“军团”中,综合商社对贸易、物流、信息和人才等拥有综合协调能力,就像军队的“参谋部”和“后勤部”;银行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就是军队的“弹药库”和“给养库”;众多的大型制造企业则如同各兵种的“野战军”和“特种兵”。综合商社负责调研、规划、人员组织和信息反馈等复杂而琐碎的工作,制定总体“战略部署”,银行体系提供强大的“弹药补给”,一线的制造企业才能在随后的“战争”中勇往直前,所向无敌。

  也就是说,日本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所形成的强大优势,是一种完整的“体系竞争优势”的体现。他们相互之间能够消化彼此的不足,承担巨大的科研投入风险,从市场的不同环节一同分享利润。

  相比来说,中国的机床行业大大小小有几千家企业,他们被誉为“十八罗汉”和各路“神仙”。可是,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就显得相当缺乏。

  中国企业并不缺少劲头儿。这些机床行业的新兵老将们经常心念一句话:“机床工业强,则国家强,反之亦然。”行业的管理者也不断强调,未来机床行业转型的“原则性要求”是“培育强的,淘汰弱的”。但是,仅仅靠精神和意志,而找不到有效的竞争路径和办法,恐怕很难在你死我活的商战中求生。

  有人总在估算日本地震的财富损失多么巨大,估算需要多少年才能挽回。但他们没看到,中国在技术和设备引进的热潮中,日本一直是最重要的技术和设备的输出国。单就机床这种制造业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而言,中国就给日本提供了最丰厚的利润。2010年,日本机床业出口已重返世界第二地位,有人预测2011年日本有可能登上世界第一机床生产大国的宝座。

  据统计,2010年日本对中国的贸易出口增长了27.9%,贸易金额达到了13万亿日元,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其中汽车出口增长70.9%,半导体等电子零部件出口增长23.1%,这两个行业也是日本制造的专注领域。2010年上半年日本企业在中国的纯利润累计约达4050亿日元,接近2005年全年的纯利润(4330亿日元),5年内翻了一番,与2009年(7590亿日元)相比也有大幅增长。这意味着中国在给日本企业输血,而在“硬币的另一面”,就是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仍受制于人。

  白益民一直提醒人们关注“海外日本”。这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上已超越日本,是世界老二了。但是,在另一个重要指标GNP(国民生产总值)上,却落后日本老远呢。商务部研究院日本问题专家唐淳风有个很好的比喻:“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能光看GDP,海外企业的收益和海外资产的收益也是重要指标。就像一户农民,你不能光看他田里种粮的收获,还得看他儿子在外打工、经商、办企业的收入。不能光看他乡下的土砖房,还得看他在城里买的小洋房、门面房和工厂厂房。”

  据统计,日本在2009年持有海外净资产(海外总资产减去外债)达到2.958万亿美元,创了历史新高,日本已经连续19年在海外净资产排名上居全球第一。当年,日本的GDP为5.07万亿美元,日本的海外净资产高达国内GDP的58%!而且,这些海外资产中,一半以上都是直接投资于制造业和不动产等实实在在的实体产业,都是真金白银。

  有人感慨:“全球哪个地方经济火热,哪个行业销售旺盛,哪个地方就有日本资金在运作,新能源、水资源、高速铁路、粮食基地等项目旺盛,更是日本新时期经济增长战略的必争前沿。”

  由于有着庞大的海外布局,日本制造产业的许多产值,其实被统计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GDP中。就是说,本来是日本企业挣的钱,留在日本企业口袋里的,可数字却算在了中国的账本上。日本人很低调,不怎么宣传,可一个由日本制造撑起的“海外日本”,却是他们“永不沉没的航母”。

  日本地震了,除了同情和遗憾,中国企业还要学习很多。这个国家从前一直把中国当作老师,而今天,“中国制造”在向世界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时,它却是我们必须尊重,也必须超越的对手。学习一下日本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布局和精耕细作吧,这太重要了!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