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鲍辉春
继2010年9月28日国美电器特别股东大会之后,2011年3月9日,陈晓正式告别国美,是这幕“国美豪门恩怨”大戏的又一个高潮。再一次,国美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再一次,道德和公司治理,成为了评判几大主角的主要尺度。但是,很遗憾,那些真正左右国美命运的决定,都是在公众视线之外形成的。
这是一个早在2010年8月底就已经写定的剧本。而它的编剧,是国美电器的大股东黄光裕家族和二股东贝恩,它们目前合计持有国美电器42.25%的股权。在2010年8月5日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公开打响之前,陈晓与贝恩资本是亲密的盟友。陈晓不仅是贝恩入股国美电器的接引者,也是帮助国美平稳度过危机的最大功臣。而其倡导的“从增加门店数量转向单店效益的提升”的战略转型,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贝恩的认可。
不过,贝恩对陈晓的支持,是以实现以下目标为前提的:在3到5年内,从国美电器获得300%甚至更高的投资回报。换句话说,无论是谁,只要它能够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都将获得贝恩的支持。要达成这一目标,贝恩对国美电器的要求是,既要改善经营,提高利润,也就是“每股盈利”,又要保持扩张,提升市场占有率,也就是“成长性”。
但陈晓对贝恩的诉求的理解,显然出现了偏差。在“维护全体股东利益(特别是贝恩的利益)”与“反对黄光裕”之间的狭小缝隙中,他最终迷失了。
2010年8月下旬,陈晓作出了两个偏执于“反对黄光裕”的决定,最终走向了贝恩的对立面:8月23日,陈晓领导的国美电器董事会公布了一个“未来5年新增700家门店”的谨慎扩张计划,而同期,主要竞争对手苏宁的计划则是“未来10年新增3000家门店”,这就意味着,国美家电连锁龙头的地位,将被苏宁取代(这已经成为现实);8月27日,黄光裕家族威胁称,可能将其持有的372家未上市门店从国美电器割裂出去,陈晓未经董事会表决,便私下回复黄家称,你们把未上市门店拿回去自己经营吧。
不但扩张不力,而且要造成国美电器现有规模的损失,对于贝恩来说,从那时起,陈晓已经开始成为一个“价值破坏者”了。而这,显然为黄光裕家族和贝恩提供了一个重启谈判的契机。事实上,8月28日,贝恩已开始了与黄光裕家族授权代表的接触、谈判。而当陈晓成为“高位套现”的最大障碍时,贝恩的唯一合理选择便是,放弃陈晓。
而对于小股东和职业经理人陈晓来说,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主要股东的支持,是他立足国美的关键。当他被大股东黄光裕家族与二股东贝恩视为共同的敌人,被迫离开的命运,已无可避免。
唯一的悬念是,黄家和贝恩将藉此达成怎样的交易。这显然不是个容易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2010年9月28日的特别股东大会最终未被取消,而只是达成了一个暂时的“和局”。
在之后的谈判中,陈晓,仍是贝恩手中最大的筹码,黄光裕家族特别是黄光裕本人对陈晓的零容忍,让贝恩手中的这张牌大幅升值了。而黄光裕家族手中最大的筹码,便是372家国美未上市门店,它知道,对于即将寻求退出的贝恩来说,将未上市门店“以一个合理的价格”注入上市公司,是最大的诱惑。
2011年3月9日,陈晓正式宣布离职,同时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号是,黄光裕家族和贝恩已经达成交换。那么,下一步的剧情将是什么?毫无疑问,国美电器上市公司,将以“股票+现金”的方式,收购黄光裕家族手中持有的372家未上市门店。
这将是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系统解决方案”的最后一步。黄光裕家族将重新获得对国美电器的控制权(持股40%以上),并收回大笔现金。而贝恩,则将获得一个高位套现的机会。因为,对372家未上市门店的估值,对于贝恩来说将是相当“合理”的。若无意外,国美电器的股价将重回4港元/股上方,而贝恩2009年6月的入股成本仅为1.12港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