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敬伟:毒苹果的诱惑与警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1日 00:13  中国经济周刊

  张敬伟

  当下最时髦的电子产品就是“苹果”系列。作为时尚便捷的电子信息产品,“苹果”对年轻人和精英人士的诱惑是极大的。谁能想到,在供应链环节,“苹果”却是有毒的,因为其零部件使用一种叫做正己烷的有毒化学品来清洁。

  按苹果公司公布的《2011年供应商责任进展报告》,有137名中国员工被“苹果”所毒。苹果的“坦白”让人大吃一惊,在一般人看来,引领时尚潮流的信息产品属于高科技,其生产过程也往往被人视作环保绿色。不承想,光鲜的“苹果”也和传统的污染型企业一样,会导致让人头疼的职业病。“苹果”有毒的警示之一,就是不要为所谓高科技、跨国企业的金玉其外所迷惑。相比传统企业,它更像是诱惑人的毒蘑菇,愈是鲜艳,毒性愈大,而且也更具欺骗性。

  这不是对“苹果”的污名化。早在去年,就有36家国内环保组织为促进IT产业解决污染问题,与29个IT品牌进行多轮沟通。其中,《IT行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第四期)苹果特刊》,对苹果公司的供应链职业安全、供应链环境保护、供应链员工权益和尊严提出质疑。但是,苹果公司一直采取的是回避策略。可见,此番“苹果”有毒的“坦白”,是被国内环保组织倒逼下的无奈,并非苹果公司甘心情愿。而且,即使是对这137名中国员工,在其工作权和健康权保全方面,苹果公司也还做得很不够。譬如,有些员工反映正在遭受被迫离职的压力。

  可见,靠轻描淡写的“坦白”远不能为“苹果”消毒。毒“苹果”要洗清自己,就要公开在华供应链,如何改善工作环境,让已经中毒的员工得到符合法理情的补偿。如果象征性公开一份“自白书”,是不能获得中国社会原谅的。

  “苹果”有毒,看似普通寻常的职业病,其实也蕴含着中美产业上的宏大叙事。在这种普通与宏大的对比中,也让人体味到产业“制造”与“创造”的天壤之别。美国高举产业链的高端,尽享“创造”带来的高额利润,中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只能挣得些微的加工费,而且还要搭上廉价劳工的健康。这意味着,在全球化的市场中,资本的嗜利本性毫无改变。

  当然,不管是美国的苹果公司还是中国的企业,如果中国产业不尽快升级转型,长久迷恋于所谓的世界制造基地,劳动力密集就是摆脱不掉的宿命,中国员工只能拥有低工资和遭受职业病的侵袭。

  令人敬佩的是,当中国社会还处于法治进程之中,当中国产业还走在升级的漫漫长路之时,国民的环保意识在增强。36家国内环保组织的社会责任和公共启蒙,让我们眼前一亮。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