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家封面文章:双支柱调控引导金融行稳致远

中国金融家封面文章:双支柱调控引导金融行稳致远
2018年02月09日 15:09 新浪综合

  【封面故事】“双支柱”调控引导金融行稳致远

  来源: 中国金融家 马腾跃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

  春天,要讲述新时代的故事。

  2018年春天,我们又一次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请上封面。让我们从他的论述著作中,从央行的调控工作中,感受货币政策的“大逻辑”、宏观调控的“大棋局”、行稳致远的“大定力”、风险防范的“大气魄”,感受中央银行为完成金融工作三大任务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使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新时代衡量社会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用来衡量金融工作的成果:让实体经济获得充足的金融支持,让人民群众体验到金融服务带来的幸福,让金融体系远离风险、保证安全……都是金融改革发展与稳定的方向。

  2017年,对我国金融业而言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党的十九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以及新成立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都为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从“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到“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再到“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国家重要核心竞争力、“国之重器”的金融业,迎来新的使命。

  这一年,中国人民银行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引导金融业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金融改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中国经济正经历从量到质升级的变革之时,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施行宏观调控的艺术也在与时俱进,一系列经济、金融指标的变化充分显现了调控效果。而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一个个公开场合上,在一轮轮会见对话中,用自信的态度、专业的精神、睿智的语言,分析经济形势,阐释政策意图,引导社会预期,坚定市场信心,有力促进了央行工作,充分展示了一位大国中央银行行长的金融家风采。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

  促进国民经济稳中向好

  “稳中向好、好于预期”,是对2017年我国经济运行的最好诠释。初步核算,去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这是我国GDP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亿元大关,也是2011年经济增速调整以来的首次回升,我国经济发展迈上了新高度,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这份“量优质优”的成绩单,与货币政策实施和宏观调控效果密不可分。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对于中央银行而言,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管控好货币闸门,促进金融资源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017年初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流动性。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引导金融机构审慎经营。发挥货币政策优化信贷结构作用,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早在“稳健”变为“稳健中性”初期,外界曾出现过货币政策“变相收紧”、“导致利率价格上行”的声音。周小川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就金融改革与发展问题答记者问时,对此进行了阐述。他说:“中央银行工具箱中的工具比较多,工具的使用自然可能带有引导价格、引导预期、传导货币政策的意图,但是,不必对每次操作数量和价格做出过度解读。我国货币政策总体来说还是稳健中性的。如果经济中货币数量太大,搞大水漫灌的话,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上升、资产价格泡沫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货币政策在稳健方面适当做得更加中性一些,会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如周小川判断的那样,一年来,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过程中,人民银行密切关注流动性形势和市场预期变化,加强预调微调和市场沟通,在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为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事实证明,2017年虽然广义货币(M2)增速因金融体系内部“去杠杆”和资金回归实体经济而放缓,但货币总量增长总体平稳。截至去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67.68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9个和3.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4.38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9个和9.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7.06万亿元,同比增长3.4%。全年净投放现金2342亿元。

  从社会融资规模来看,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

  初步统计,2017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9.44万亿元,比上年多1.63万亿元。尤其是当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84万亿元,同比多增1.41万亿元。从结构看,2017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1.2%,同比高1.4个百分点。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实施,不仅取得支持经济“稳中向好”发展的效果,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2017年12月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更新评估核心成果报告认为,“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令人瞩目的快速增长,金融体系为经济增长和降低贫困率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7年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和副行长易纲、潘功胜、范一飞等出席并答记者问。

  宏观审慎政策构建调控新支柱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要求,为加强宏观调控以及央行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作为“双支柱”的两条“腿”,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只有互为补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让宏观调控“走”得更稳、更扎实、更有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中收录了周小川题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表示:“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杠杆率、关联性和复杂性不断提升,要更好地将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结合起来。货币政策主要针对整体经济和总量问题,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则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着力减缓因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所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要“加强和改进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职能,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加码”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是基于怎样的实际和考虑开展的?目前我国都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宏观审慎政策到底如何“对症下药”呢?围绕这些外界关心的问题,周小川在党的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中进行了解读。他表示,“全球金融危机使大家提高了对金融稳定的重视程度,有必要引入一些金融稳定的新措施。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常规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顺周期的因素太多,在经济好的时候,股票市场也好,公司盈利也多,同向推动的力量比较大。所以,要引入逆周期的政策措施。”

  警惕“明斯基时刻”是周小川专门强调的一个观点。所谓“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就是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描述的资产价值崩溃的时刻。经济好的时候,投资者更加敢于冒险,增加杠杆和债务来加剧投资;但当达到一个临界点时,投资者收支难以平衡,手里获得的投机性资产不足以偿还债务时,就会导致资产价值崩溃。周小川说:“如果经济中的顺周期因素太多,使这个周期波动被巨大地放大,在繁荣时期过于乐观,也会造成矛盾的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出现‘明斯基时刻’,这种瞬间的剧烈调整是我们要重点防止的。”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指出,传统的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的单一调控框架存在着缺陷,难以有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纵容资产泡沫,积聚金融风险。针对日益重要的金融周期问题,需要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加以应对,弥补原有调控框架存在的弱点和不足,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一是不同市场和经济主体之间差异很大,在部分市场还比较冷的同时有的市场可能已经偏热,作为总量调节工具的货币政策难以完全兼顾不同的市场和主体;二是房地产等资产市场天然容易加杠杆,具有“买涨不买跌”的特征,容易出现顺周期波动和超调,这就使利率等价格调节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需要宏观审慎政策对杠杆水平进行逆周期的调节。

  作为反思全球金融危机教训并结合我国国情的重要部署,事实上,我国较早就开始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不少探索从全球看也具有创新性。

  据了解,我国在 2011 年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其核心是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应与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及自身的资本水平等相匹配,也就是要求金融机构“有多大本钱就做多大生意”,不能盲目扩张和过度加杠杆。针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人民银行从2016 年起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更多金融活动和资产扩张行为纳入宏观审慎;之后又于 2017年将表外理财纳入 MPA 广义信贷指标范围,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2018 年还将把同业存单纳入 MPA 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考核,并研究探索将绿色信贷纳入 MPA 评估体系。与此同时,我国还将跨境资本流动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畴,从外汇市场和跨境融资两个维度,从市场加杠杆融资和以自有资金短期炒作两种行为模式入手,以公开、透明、市场化的手段进行逆周期调节,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形成了以因城施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从政策落实情况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不仅有力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同时促进了金融稳定,较好地防范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了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

  2017年10月19日,在党的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中,周小川与银监会主席郭树清交谈。

  坚持底线思维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作为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防风险”这项工作举足轻重。金融业自身若要行稳致远,必须牢牢坚守底线思维,不跨一步风险红线,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形势是好的,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领域尚处在风险易发高发期,既要防止‘黑天鹅’事件发生,也要防止‘灰犀牛’风险发生。”周小川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文章中提出,要重点关注“宏观层面的金融高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微观层面的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的影子银行和违法犯罪风险”。

  周小川认为,防控金融风险要立足于标本兼治、主动攻防和积极应对兼备,把握住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避免金融脱实向虚和自我循环滋生、放大和扩散风险。二是优化结构,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体系,夯实防控风险的微观基础。三是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将金融风险对经济社会的冲击降至最低。四是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各种干预对市场机制的扭曲。“治本”的一个关键就是“坚持底线思维,完善金融管理制度”,要加强和改进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职能、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统筹协调。

  而在顶层设计层面,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成立(以下简称“金融委”),为更好地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打赢“防风险”攻坚战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做出了成立金融委的重大决定,提出要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2017年11月8日,金融委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部署了相关工作。

  作为国务院统筹协调金融稳定和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协调机构,金融委的主要职责有: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审议金融业改革发展重大规划;统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协调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相关事项,统筹协调金融监管重大事项,协调金融政策与相关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分析研判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做好国际金融风险应对,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和维护金融稳定重大政策;指导地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对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业务监督和履职问责等。

  在这一重要改革中,人民银行承担起金融委办公室职责,包括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统筹政策力度和节奏,防止叠加共振。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继续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

  周小川表示,金融委未来将重点关注四个方面问题:一是影子银行,二是资产管理行业,三是互联网金融,四是金融控股公司。他犀利地指出,一些金融机构和企业利用监管空白或缺陷“打擦边球”,套利行为严重。理财业务多层嵌套,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存在隐性刚性兑付,责权利扭曲。各类金融控股公司快速发展,部分实业企业热衷投资金融业,通过内幕交易、关联交易等赚快钱。部分互联网企业以普惠金融为名,行庞氏骗局之实,线上线下非法集资多发,交易场所乱批滥设,极易诱发跨区域群体性事件。少数金融“大鳄”与握有审批权监管权的“内鬼”合谋,火中取栗,实施利益输送,个别监管干部被监管对象俘获,金融投资者消费者权益保护尚不到位。

  围绕这些“痛点”和“风险点”,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在2017年刮起了“监管风暴”,“一行三会”对金融市场乱象重拳出击,制定了一系列监管措施,进行了一系列专项治理,对无证经营、资金空转、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乱做表外、非法集资、违法违规套利等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不放松、不手软,采取诸多务实手段维护金融稳定。

  例如,“一行三会一局”联合制定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对同类资管业务作出一致性规定,最大限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进一步强化监管的穿透性。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要求现金贷必须持牌经营,依法接受准入管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也纷纷出台措施,加强金融监管,整治市场乱象。

  以“疯狂”的同业、理财、表外业务为例,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这些业务也存在过度创新和无序发展问题,滋长了金融风险,腾挪资产、多层嵌套、刚性兑付、监管套利等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这个局怎么“破”?

  对此,人民银行2017年一季度MPA评估时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指标范围,以全面反映银行体系信用扩张情况。这是落实防风险和去杠杆要求、促进银行体系稳健运行的重要措施。同时,金融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资管业务的监管,有效引导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表,避免资管业务沦为变相的信贷业务,减少影子银行风险,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加速“去杠杆”、“挤泡沫”进程。经过一年的努力,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负债自2010年来首次收缩,同业理财比年初净减少3.4万亿元。银行理财少增5万多亿元,通过“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少增约10万亿元。表外业务总规模增速逐月回落。

  整体看,通过健全金融监管协调体系、完善风险治理机制、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以及对市场乱象保持高压态势,我国金融体系整体保持着健康发展态势,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017年9月14日,周小川出席第九届韩中日央行行长会议。

  稳妥有序去杠杆

  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2017年,我国金融体系去杠杆进入“提速”阶段,通过挤出市场虚高的价格泡沫,避免过度的加杠杆行为,有效地促进了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在2017年10月举行的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周小川指出:“从货币供应和信贷数据看,2017年以来,中国已进入去杠杆进程,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持续放缓,整体杠杆率开始出现下降。”数据显示,6月末M2同比增长9.4%,9月末M2同比增长8.2%,12月末M2同比增长8.2%,总体趋势是缓降的。而2017年以来M2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就是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M2 增速有所降低正是加强金融监管、缩短资金链条、减少多层嵌套的合理反应。长期看,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比过去低一些的 M2 增速可能成为新的常态。

  在周小川看来,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在实体部门体现为过度负债,在金融领域体现为信用过快扩张,尤其是“随着新业态新产品快速发展,金融风险跨市场、跨行业、跨区域、跨境传递更为频繁”,还有“一些高风险操作打着‘金融创新’的幌子,推动泡沫在多个市场积聚”。

  房地产价格泡沫化也是需要下大力气防范的“风险点”。所谓“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首付更不能是借的”,人民银行按照“因城施策”的原则对房地产实施调控,强化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防控住房贷款不合理增长,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并与住建部、银监会一道加强对购房融资行为的规范,严禁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乱搞资金池违规提供“首付贷”和场外配资服务,避免房地产信贷加杠杆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17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贷款增速进一步回落,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32.2万亿元,同比增20.9%,增速比上年末低6.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5.6万亿元,同比少增1087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1.9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增速比上年末低14.5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整体宏观杠杆率高,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企业部门债务占GDP的比例较高,政府部门债务占GDP的比例并不高,居民部门债务仍处于低位。若总量阀门把握比较好的话,总量就不至于膨胀过快,杠杆率就会所有下降。”周小川分析说,2016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47%,其中企业部门杠杆率达到165%,高于国际警戒线,部分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突出,“僵尸企业”市场出清迟缓。他进一步建议,用好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利器,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切实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推动“僵尸企业”市场出清。

  周小川认为,每个企业,特别是那些杠杆率已经过高的企业要有所控制。一方面,他们自身要进行内部改革;另一方面,金融系统要考虑不能过多支持这类企业,要鼓励直接融资,也有一些企业需要进行市场化的债转股。同时,金融业要更好地配合“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在内部评级和对客户的各项指标监测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和改进,这样就能发现哪些企业过去贷得太多、不应该贷那么多,进一步改变融资结构。

  2017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我国金融业充分把握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关系,通过推进兼并重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自我约束、盘活企业存量资产、优化债务结构、有序开展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依法破产、发展股权融资等方式,积极开展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稳妥有序地降低企业杠杆率,取得了良好效果。

  新时代肩负起新使命

  2018年,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赋予了金融业新的使命,也需要金融业有新的作为,做好中央银行工作更是责任重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周小川认为:“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金融领域的根本要求,是金融发展一般规律与我国金融改革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科学部署,是指导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行动指南,是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

  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人民银行系统要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发展,促进金融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

  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翻开了新的篇章,金融改革唱响了新的声音,稳定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银行将继续坚持宏观调控、“双支柱”政策框架、“防风险”底线思维,用新作为开创我国金融业行稳致远的新征程。

责任编辑:孙剑嵩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