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5日12:53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7月15日消息,央行今日6月金融数据,其中,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53万亿 6月M2同比增长11.8%,新增社会融资1.63万亿。对此,民生固收预测,融资需求的回落在四季度会较为明显,届时货币宽松的空间打开。

  以下为原文:

  ①6月新增社融1.63万亿,表内外、直接融资均有所回升。表内回升受益于信贷高增长,表外回升因信托委托环比均反弹。信托新增810亿元,前值121亿元,委托贷款新增1755亿元,前值1566亿元。未贴现票据降幅收窄,债券融资大幅增长,主要与信用风险暂时缓和,叠加6月利率下行,企业债市场融资恢复有关。

  ②新增人民币贷款1.38万亿,分项来看,企业和居民贷款全面好转,增速较高的仍然是企业和居民中长期贷款,居民中长期6月新增5639亿,企业中长期新增4105亿。企业中长期贷款高增长与基建项目集中配套贷款有关,但在明股实债项目受到监管的情况下,预计后续增长动力不足。居民中长期贷款高增长与房地产销售增速相对较高有关,也反映在资产荒的背景之下银行不得不加大对居民的按揭投入。但是从季节性规律拟合的情况看,6月新增人民币信贷应为1.42万亿,环比反弹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实际信贷投放动力不如数据显示的那么强劲。

  ③M2同比增长11.8%,略好于预期。其一,表内外融资均有所恢复,企业债发行好转,信用派生加快,其二,财政支出力度加大,6月财政存款新增-3295亿,而去年受存量财政资金盘活的影响,同期新增1301亿元;其三,外汇占款转正,对M2拖累减弱。M1同比增长24.6%,前值23.7%,主要因为专项建设基金项目信贷限定使用用途且审计严格,只能专款专用,不能定期化或购买金融产品,只能囤积于企业的活期账户,但这也意味着中央对经济增长的控制力在增强,如果稳增长政策力度加大,趴在活期账户上的钱就会进入实体。但权威人士喊话之后,调结构的诉求优于稳增长。

  ④预计7月M2同比进一步滑落至11.2%左右,主要受去年救市导致非银在银行的存款高基数影响。从我们草根调研的情况看,7月信贷仍会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预计规模在1.3万亿左右,但下半年增长动力不足,尤其是4季度之后,新增人民币贷款会明显下行,整体余额同比趋势略微向下,维持在14%左右。预计融资需求的回落在四季度会较为明显,届时货币宽松的空间打开,预计债市趋势性机会出现在四季度,三季度依然维持震荡,整体策略偏积极,每次收益率反弹都是上车的机会。

责任编辑:李彦丽

相关阅读

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创新之路

中国足够大,中国人的心胸足够宽广,我们的地域差距又很大,我们应该既学德国又学美国。我们可以做像BAT一样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恐怕我们还要向德国学习,做一些连续性的东西,就是“从1到N”的改进,牢牢地占领中间技术。

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复苏大敌

中国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也是欧美乃至新兴市场实施贸易战的主要目标。尤其是美欧市场,以滥用和消费WTO的方式,几乎是对中国所有出口商品都启动“双反”调查。更糟糕的是,美欧正在协同立场,将贸易保护主义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挂钩。

供给侧改革考验地方政府责任心

在供给侧调结构过程中,改善这个地方的教育结构,改善这个地方的资本投入结构等都属于供给侧,所以地方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非常大。但是地方政府官员需要有长远的观念,不考虑长远就是不作为,这对他们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要求。

80%利润流向金融业是种经济病态

目前金融业占据绝大部分利润的现状若得不到有效改观,中央政府出台再多的财税优惠政策都只能无济于事,这些优惠政策的果实最终都会沦落为金融业的“下饭菜”。同理,受利润低微瓶颈制约,非金融企业尤其制造业的未来经营前景将是暗淡的,甚至是死路一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