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5日16:34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推出2016年两会报道特别策划:《两会专家谈》。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等几十位学者发文探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发声国企改革、互联网金融等改革议题。

  吴亮

  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同时勾勒出未来“十三五”期间发展的蓝图,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深化改革是动力,实现新旧发展动能转换时目标,而金融改革在整个经济改革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很有必要厘清当前形势,明确现实问题,制定合理战略,有效推进金融领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一、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分化

  全球经济弱复苏,走势出现分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交叉感染风险上升,对我国影响的风险增大。一是全球经济活动和需求持续减弱。反映国际贸易和经济的领先指标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费指数创30年来新低,较2015年初下降38%。二是发达经济体稳步复苏,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分化明显。美国的复苏势头相对良好,但劳动参与率低、制造业疲软。欧元区经济发展仍受通缩、公共债务等因素拖累。拉美、非洲、中亚等地区的大宗商品出口国经济表现较为低迷。印度、越南等国则加快宏观政策调整和改革力度,经济有所反弹。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交叉感染风险上升。一些经济体面临增长放缓、债务负担急剧上升等问题,对国内外金融环境变化更加敏感,再加上地缘政治冲突,交叉感染风险上升,不排除“黑天鹅”事件发生。国际复杂形势增加了国内稳增长调结构的难度,不仅直接影响出口,也对国内工业品价格、利率、汇率等造成影响,并给国内宏观以及“一带一路”等政策带来挑战。

  国内经济运行有望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转型升级效果初现,但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需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化解。截至2015年12月初,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八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80%,亏损面达80%,去产能、清退“僵尸企业”任务繁重。与此同时,企业经营收益下滑与债务高企并存。2015年1至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同比回落2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9%。

  总体看,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和再平衡期,经济弱复苏、政策分化、走势分化趋势明显,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交叉感染风险增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加大了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难度。国内经济处于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机,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新常态”的方向和路径将进一步明晰化,未来经济有望保持在合理区间。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金融市场不仅要做新常态的适应者,更要做引领者,通过深化金融改革,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服务经济新常态,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方面持续用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有序、长远、稳健的对外金融发展战略

  一是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银行以及自贸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打开了我国对外开发的新局面。要鼓励和进一步提高人民币跨境贸易使用,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范围,减少贸易双方对美元的依赖,降低我国进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切实提高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及金融要素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扩大人民币双边互换机制的规模、范围和层次,深化本币使用的国际合作,引导和助推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资和储备的重要货币。

  二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面对美元目前的国际霸主地位,我国须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决定基础,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持“长期跟踪战略”,关注美国等重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保持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适当比例,维护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相对坚挺的基本态势。同时,根据“三元悖论”,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能同时实现,我国须对诸多金融政策目标进行排序,按照渐进、自主、可控原则,统筹协调,在确保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基础上,稳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三是审慎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通过“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政府主权类金融机构的设立和走出去,带动和促进金融市场跨境互联互通;以及扩大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对外投资,通过金融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化解过剩产能,都对资本项目可兑换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为防范风险,还是需要有清晰的目标指向和正确的时序安排。可借鉴我国经常项目自由兑换过程中以“有条件可兑换”作为过渡阶段的经验,加强对资本项目兑换进程的有条件管理和必要性把控,做到审慎稳步推进,依托国家雄厚的外汇储备,在外向型经济深化的同时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防止短期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给我国经济金融带来冲击。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规则制定。积极介入并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平台,参与国际经济与金融规则的修改与制定;与周边国家地区建立更为密切的经济贸易和金融联系机制,加强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建设,主动探索以合适方式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等全球组织,提升国际平台上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三、制定稳定、高效、安全的对内金融发展战略

  一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方向,重点解决当前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改善金融市场结构,大力发展股票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健全金融体系,发展现代金融和民营金融,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打破框框,创新服务,改善信用环境,缩短链条、减少不合理收费,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增强实体经济服务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行业、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

  二是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完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和定价能力。推进金融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加快民营银行的发展,打破垄断,鼓励竞争。规范和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发展普惠金融,扩大小微和涉农贷款,改进和加强“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三是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与自主创新相适应的风险投资体制机制。借鉴美国硅谷风险投资的成功模式,完善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建设,促进创业板、中小板市场的健康发展,引导新三板及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规范发展,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技术进步的成长摇篮,满足小微、高科技、民营等各类优质成长企业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推进股票注册制改革,着力提高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制度亲和力和灵活度,使之能够切实承载各类优质成长企业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成为经济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发动机。

  四是持续健全风险防范体制。新常态下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宏观调控重心转向防控系统性经济风险。需要综合运用金融等各种手段,建立健全化解风险的体制机制。重点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子银行等重点风险监测、排查和整治,控制信托理财、抵押担保、贸易融资和民间借贷风险,遏制矿产资源集散地、房地产风险集中区、违法金融集结带等重点区域性风险。

  总体上看,新常态下,对内对外改革开放都将呈现更高水平。但统筹对内对外两个大局,我们需要坚持“早上手、晚撒手”,“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场赛”的原则,牢牢掌握金融资源配置主动权,优先发展本土市场,提前练好内功,积极应对市场开放和国际竞争压力,站在历史高度,提升国家经济金融核心竞争力,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李彦丽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