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5日16:06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推出2016年两会报道特别策划:《两会专家谈》。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等几十位学者发文探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发声国企改革、互联网金融等改革议题。

  杨汝岱

  最近几年,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比例在八分之一左右,是毫无争议的贸易大国。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进口10.45万亿元。规模庞大的贸易额对我国经济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也引发了很多的贸易争端。正确理解这种庞大的贸易规模,搞清楚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型,对于理性看待贸易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和从容应对由于贸易引发的相关国际关系争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问题。首先,贸易额的规模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贸易品中包含的归属于我国的价值链分工。根据现有的研究,全球价值链的详细分析、增加值贸易分析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还很难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统一的框架来讨论各国贸易。其次,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我国现有的贸易还是以产品输出为主,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直接的资本输出已占据重要地位,我国最近30多年来一直是资本流入大国,这些流入资本与我国的劳动力结合形成产品,再销往全球。在这种模式下,由我国出口的产品中,一部分商品是其他国家生产要素与我国生产要素共同结合形成,已很难区分出各自的份额。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简要的结论:全球贸易发展到现在,贸易“量”不能说明什么,对中国尤其如此。要成为贸易强国,必须重视贸易的增加值、质量问题。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到现在,贸易总额已经占到全球八分之一的份额,要维持这一地位已相当不易,再谋求在出口绝对额上的快速增长已经不太现实。在这一背景下,出口产品质量、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全球产业分工地位等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决策关注的焦点。产品技术含量的相关研究中,每种产品只能有一个技术含量水平,这很难体现各国之间的技术差异。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也非常粗糙,现阶段还多局限于IO表对接推算增加值贸易和特殊产品(如苹果手机)案例分析等。相对而言,关于出口产品质量的研究相对较为细致,我们接下来希望从产品质量的角度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问题。

  我国出口产品从量变到质变,体现为产品质量的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我国出口产品的在数量规模上已经很难突破了,现阶段能突破瓶颈,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只有多样化产品和提升现有产品的产品质量。按照前文所述逻辑体系,我们使用2000-2011年的中国海关企业层面进出口数据,基于产品质量进入消费者效用函数构建局部均衡模型,得到检验方程,从而详细计算企业-年度-产品-市场维度的出口产品质量。这样我们可以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问题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典型事实。

  第一,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呈上升趋势,但增速明显下降。2000-2004年的年均增长率约为3%,2005-2011年的年均增长率约为0.7%。质量阶梯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技术水平高,人力资本丰富,这极大推动了产品质量的提升,出口产品质量自然就高。产品的提升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外界技术和资本能满足产品创新要求,其二,提升产品质量是可获利的。对于我国而言,随着机器设备的精确度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企业有能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其次,企业有动力提升产品质量。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也迫使企业通过多样化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来提升国际竞争力。2007年的金融危机降低了欧美国家消费者的财富,也降低了国外市场对于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同时,金融危机使得中国产品的出口市场变小,企业进行质量创新的动力下降。这两个因素妨碍了国内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造成了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速度的下降。

  第二,产品质量变化的异质性明显,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贸易类型的产品均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经济特区的市场经济机制,使得东部地区先于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带动其他地方致富。数据表明,在2000-2009年,东部地区的出口产品质量都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产品质量,2010-2011年中西部地区的出口产品质量略高于东部地区的产品质量。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出口产品质量高,这符合质量阶梯模型。

  企业所有制差异是产品间质量差异的另一个重要来源。首先,被引进外资企业一般拥有较高的生产技术和较先进的设备,这使得外资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高于国内企业。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产品研发缺乏动力,使得产品质量最低,并在2006年出现下降的趋势。私营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居于中间,但私营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速度最大,呈现出持续的上升趋势,也是拉动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

  不同贸易类型的企业表现极大的差异,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质量高于一般贸易的出口质量,但2006年后,加工贸易产品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相反,一般贸易一直表现出上升趋势,与加工贸易产品质量之间的差距逐渐下降。加工贸易的高质量是因为加工贸易进口原料的质量就高。比如说苹果产品的加工,中国可能只做组装的一部分,但是出口产品的质量核算却是计算整个产品的质量,而不是组装带来的附加值。2006年加工贸易的出口质量下降,可能是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很多加工贸易迁出中国。一般贸易出口产品质量在2004年增长率大于其他年份,可能是因为2004年出口退税政策和出口门槛下降,加强了市场竞争而造成的。

  第三,出口产品质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企业自身的成长,但是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贡献份额在逐步提升,相对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竞争更有利于提高配置效率。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有两个机制:企业自身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我国产品质量提升主要来自企业自身产品质量的提升,但近年有所下降,维持在50%左右;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贡献份额在逐渐上升,近年维持在50%左右。整体而言,从出口产品质量的角度来看,我国资源配置效率是有所提高的。关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分解研究表明,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越来越依靠企业本身的成长,企业间配置效应的作用越来越小。我们认为,这两个看似略有差异的结论并不矛盾。对于整体制造业而言,由于还存在垄断、地方保护等多方面原因,资源流通的渠道还不通畅。而出口企业都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市场化程度更高,优胜劣汰的机制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配置效率要整体优于全国制造业群体。

  我们的讨论希望说明,从产品质量出发,全面评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也许是我们理性看待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的重要途径。根据产品质量的计算,得到了几点有意义的结论,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这一讨论还是非常初步的,后续还可以从产品质量的角度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相关政策做详细的评估检验,为构建新型开放体系,以开放促改革,实现向贸易强国的转型,提供更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博导)

责任编辑:李彦丽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