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09日09:42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推出2016年两会报道特别策划:《两会专家谈》。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等几十位学者发文探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发声国企改革、互联网金融等改革议题。

  王跃生

  李克强总理在日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长低迷,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不定,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无疑,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成员,世界经济形势如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2007年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美国金融危机开始算起,世界经济危机和低迷已持续近十年。虽然这十年间某些国家经济有所恢复,最大经济体美国也经历过一段小阳春,但总体上世界经济依然处于危机后续影响之中,远未复苏,更不用说重新进入繁荣轨道。此次经济金融危机是战后以来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那么,为什么这次危机会持续十年之久并且仍遥遥无期?为什么战后七十年来其他的经济金融危机一般经过两、三年至多三、四年就走出危机而此次危机却旷日持久呢?在我们看来,原因就在于这是一场结构性危机:战后形成的世界经济结构已经过时,不足以维持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新的世界经济结构尚未形成,世界经济增长缺乏相应的机制。世界经济要想彻底走出金融危机阴影,重新回到较强增长的轨道,必须重建新的世界经济结构,发挥新结构的增长动力。同时,也还要期待新的科技创新和新产业的发展潮。

  众所周知,现有世界经济结构形成于战后初期,是一个“中心-外围结构”。处于中心的美欧发达国家和地区依靠技术、资金、制度、规则等方面的绝对优势,通过梯次产业转移,形成了一种以价值链高低划分的“中心-外围”国际分工。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发达国家自然获利丰厚,又通过国际投资、产业转移等将低增值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则通过加入全球分工体系和低端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获得了相应的利益并带动经济增长。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加入全球分工和循环以后,这一结构的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充分发挥,因为中国作为外围国家的比较优势和经济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外围国家。中国经济的巨大能量让发达国家赚得盆满钵满,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其大规模增加海外投资,进行产业转移。在这一结构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当说是各得其所,中心国对外围国家直接投资,外围国家对中心国家大规模出口,这样一个循环,就是二战后形成的世界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机制。其有效性表现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虽然这一机制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显出疲态(发达国家传统产业转移接近尾声,但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形成经济空心化),但依靠美元中心体制形成的高负债运转机制,以及中国“入世”后新的刺激,又维持了十余年。然而这一结构的内在动力毕竟已是强弩之末,全球失衡不断累积。随着美国次贷泡沫的破灭,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

  现在,引发危机的一些具体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如美国的私人部门高负债),或者得到控制(欧元区的公共债务),世界经济也基本上稳定下来。但是,既然中国等新兴国家充当外围、美欧发达国家和地区充当中心、以中心国家高杠杆(个人债务或公共债务)为传动机制的传统结构不可维持了,而新的、能够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结构和机制又没有形成,世界经济便陷入慢性危机,长期萧条。这就是今天世界经济的图景。

  那么,世界经济如何才能强劲复苏、进入新的增长轨道呢?我们认为,总体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全球经济结构重建。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经验和经济学基本理论都表明,一波大的经济高增长潮往往伴随着一波科技创新潮。或者说,科技创新和新产业的大规模涌现,是新一波世界经济高增长的基础。其道理和机制都很简单:新产业的出现带来巨额消费需求和利润,并带动大规模投资潮,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问题是,科技创新有其自身规律。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的增长,以及政府的扶持,可以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但毕竟不能超越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规律,必须有耐心。

  而另一个重要因素,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建,则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各国政府、国际领袖、经济专家等人为作用。就目前情况看,迫切需要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充分合作,为建立一个适应当前条件的新的世界经济结构而努力。这个新的结构要能充分发挥所有国家的积极性和潜在优势,要能够促进世界经济更加均衡发展和民主化,新知识、新技术更好更快地推广和普及,建立符合大多数国家需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规则。然而,由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利益诉求不同,矛盾广泛存在,欲在全球达成普遍共识,可能仍然需要时间。建立一个更均衡、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结构,任重道远。

  从以上两个因素看,世界经济的长期低迷和持续萧条并非偶然。然而,对于世界各国特别是迫切需要发展的新兴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第一要务。在尚未建立起全球性结构框架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应当在区域、跨区域、次区域等各种层面上率先做起。为此,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周边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建立起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循环,并以此推动整个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事关全球经济大局,是世界经济结构变革的开端。这个策略执行得好,将大大有利于世界经济尽早走出长期萧条的局面。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李彦丽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