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设GDP目标区间,为转型留空间

  ■ 来论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为6.5%至7%。这是近20年来中国政府首次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一个区间,因而引发国内外舆论广泛关注。

  GDP增长目标首设区间值,无疑打破了以往单一数值惯例。而在当前经济状态下,此举无疑能增加经济发展的有效弹性和可操作性,也与推进结构性改革需要一致,有益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尤需指出的是,目标区间既能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又能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情况下为改革和转型留出足够空间。

  应看到,将GDP增长目标设定为6.5%至7%,符合中国客观经济发展实际。中国作为第二大世界经济新兴体,在现有体量下,这一增长目标已属较高经济增幅。而目前中国经济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体经济普遍不景气,制造业亏损面大;整个产业经济面临去产能、去杠杆,清退僵尸企业任务较重;而实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等供给侧改革挑战,也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此情境下,设立GDP目标区间,能把政府更多精力转到结构调整上,能增强抓经济工作的能动性。

  这也对各级地方政府正确预期形成引导。设立GDP目标增长区间,是为了引导地方政府跳出以GDP业绩论英雄的思维窠臼,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最佳结合点,消除短期经济行为,树立长远可持续发展目标,避免使中国经济在粗放发展模式下陷入可持续发展难续的危局。这也可推动各级政府制定切合实际的GDP增长目标,消除盲目比拼倾向,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绿色环保经济发展。

  但为改革留下缓冲余地,不等于稳增长、保就业和惠民生不重要。虽然中国现阶段经济不能唯GDP,但还不能完全放弃GDP;如果不确定一个正确区间,各级政府就会缺乏抓GDP增长动力和压力,经济就有进一步下滑和恶化的危险,这会带来更多下岗失业可能,更会使我国财政收入捉襟见肘,而随着老龄化高峰到来推动各类民生支出增长,社会经济局面会更严峻。

  某种程度上,设6.5%至7%的GDP目标区间值,就是“允执厥中”:在天花板和地板间找到“合理平衡”,而非拘泥于短期个别指标波动,既能避免经济硬着陆及债务过度累积的风险,也为防止经济出现颓势,并带动上千万人城镇新就业,切实保障民生。

  □莫开伟(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