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蕾:货币政策无法解决新的增长力问题

2014年12月11日 10:16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新浪财经讯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做客新浪财经《改革问道》时指出,发货币这个思路是过去的思路,货币政策是个危机政策,货币政策不能创造新的增长力,只能维系过去旧的结构。

  同时,左小蕾强调转型是为了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货币政策无法解决新的增长力问题,宏观政策不应当纠结于短期经济下滑,并且点明了中国人喜欢一窝蜂搞创业的特点,导致价格战争后的产业崩溃。

    对于近期马云[微博]表达的经济学家不可信的观点,左小蕾予以认同,没有真才实学甚至沦为利益代言人的经济学家之言可以不听。此外,她还呼吁央行[微博]站出来解释降息原因,以免误导市场。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做客新浪财经《改革问道》。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做客新浪财经《改革问道》。

新浪财经《改革问道》专访左小蕾
1.中国股市注册制无法抵御审核套利诱惑 2.政府审批容易滋生体制性腐败
3.宏观政策关注短期经济下滑非常糟糕 4.央行应出面解释降息以免误导市场
5.沦为利益代言人的经济学家不能信 6.货币政策无法解决新的增长力问题

  新常态下的经济下滑符合经济规律

  新浪财经:现在整个中国经济开始放缓,很多人说是结构性的问题,也很多人说是外部因素所导致,您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左小蕾:中国经济现在放缓是因为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果用习总书记的描述就是进入了一个新常态。这个放缓是规律性的,符合规律的,构造正常的,合理的,用不着去纠结。中国进入所谓新常态,新的发展阶段已经三年了,一定要看到这三年来有什么特点。第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增长速度,从过去三十年平均两位数增长下降到一位数的增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增长条件和环境跟过去三十年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三十年,我们有劳动力的优势,劳动力成本非常低,而且有大量过剩劳动力。所以,全世界的制造业、加工贸易业转移到我们这里,因为他们都是劳动密集性的,低附加值的。所以,他们就拼命利用中国这种优势。所以,中国形成了几个制造业中心。

  制造业成本优势,除了劳动力成本是制造业的成本以外,我们还有过去的低利率成本优势,土地和一些其他的能源,都是低成本的优势,加上劳动力。第三个优势就是借助于全球化的一个概念。我们有大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性的要素,所以,我们国际贸易增长的非常快。

  但现在这个比较优势也改变了,国际贸易最重要的比较优势,劳动力比较优势一改变,中国经济就改变。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中国已经是第一大贸易国,一定要注意,这跟前三十年是多么不一样。去年的国际贸易的规模已经占到了四万亿,超过了美国,全世界四十几万亿,中国占到全世界贸易的9%,近10%。

  国际贸易规模的增长这几年也受到经济低增长的影响,去年才增长2.3%,凭什么已经这么大的贸易规模,还要像过去30年那样增长10%、20%,甚至30%?这本身构造不符合规律。所以,增长的条件和环境已经变化了。过去的高增长依赖的一些东西改变了,怎么可能还像过去一样增长?

  这个改变是符合发展规律,符合经济规律的,而不是我们所说的那些因素。有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这些变化的影响。第一,人口老化,我们现在进入老年社会,所有发达国家,日本、韩国、欧洲、美国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当出现人口老化时,经济增长速度都下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增长速度从两位数变成一位数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时候,为什么能够高增长?因为那时候我们有很多的剩余劳动力,而且我们过去就是靠投资。为什么投资了就能增长?因为投资和劳动力要匹配,加大投资就有劳动力匹配。所以经济就增长。现在为什么说不能盲目的投资?因为投资了以后,劳动力要匹配,没有那么多劳动力,硬要去投资,匹配劳动力工资就要上涨,工资上涨就会带来未来的通货膨胀。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投资什么?在过去的这种结构下投什么?所以,我们现在看见大家还在这个旧的结构下拼命在那里面做文章。所以,增长环境条件的变化带来的增长速度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所以,劳动力少了,所以劳动力工资要上升,受到国际贸易规模增长的影响,这也是经济规律。一个经济主体当它贸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可能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几十年地增长。中国过去三十年的两位数的增长,已经是奇迹了,哪个国家保持两位数三十年的增长?所以,认识非常重要。它是合理的,符合经济规律的,是正常的。

  所以,我很不同意现在说的“三期”叠加,说“三期”叠加导致增长速度下滑,跟我们分析的规律性的变化是非常的相背的,是个悖论,相背离的。认为换档期导致经济增速下滑,什么意思?这个换档是你自己换档,是你自己让它下来的,所以,现在大家都认为,既然是你让它下来的,你也可以把它弄上去,这跟经济发展规律分析是不一致的。所以就没有尊重规律。我们总在说尊重规律,不尊重规律,认为这是自己做的,然后去误导市场。很多预期,现在大幅下滑会造成什么,所以赶紧来一个刺激把它弄上去。这个认知上本身非常的矛盾。

  转型是为了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新浪财经:转型,我觉得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我们在转型期,所以经济下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为什么一提转型,一提结构调整就经济下滑?

  左小蕾:说明他的思维整个停留在过去的阶段,根本没有进入新常态下的新思维。因为他说我们过剩产能,产业结构不合理,一调减少投资,所以经济下滑。一转型,好像过去的投资都会下来,房地产会下来。问题在这里,转型不是一个单向的动作,转型是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转变过去的旧方式,要转到一个新的地方去,你还要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所以,它根本就不考虑怎么样去形成新的产业结构,不把这个注意力放在怎么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动态转变的过程中。

  这里非常重要的就是进入新常态以后,这种规律性的变化,因为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变化,制造业成本的变化,这个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发展到这个阶段就是这样。所有的国家都是这样。

  进入新常态以后,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要去转型,你要干什么,你就要在转型中创造新的比较优势,找到你新的增长点,形成合理的发展方式,去找到适应新常态发展的这种新动力。所以,要认识到这是新常态,这是一个改变的,跟过去不一样的一个变化,而且要认知它是一个规律性的变化,就跟我们改革开放初期一样。

  如果我们当时不是突破当时的体制机制的问题,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改革开放从什么地方开始,从生产责任制开始,从安徽的小金庄,它突破了过去大锅饭的生产方式,去做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当时是很有风险的,因为在搞资本主义,在搞小农经济,不是在搞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当时人家都立下了生死状的,村支书带头签名,如果将来这个是搞资本主义,那要抓,要杀我一力承担。这是冒了风险的。但是就是因为他们的突破,最后冲破了这个体制,冲破了生产关系的约束,释放出多么大的生产活力,释放了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然后到城市里来,然后我们推动了后来的改革开放就有一大批农民工进城,带来这种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货币政策无法解决新的增长力问题

  新浪财经:您觉得转型期的政策应该如何向导?

  左小蕾:今天转型的时候,过去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过去的结构又需要突破了。如果认为转型都是负面的,那么现在所有的政策建议都是经济下行。因为我们在转型期,所以要刺激,要降存款发货币。

  第一,发货币这个思路就是过去的思路,不是危机的时候你怎么能让货币政策常态化,货币政策是个危机政策。还有,货币政策解决现在的问题吗?货币政策能够创造出新的增长力吗?新的增长点吗?货币政策只能维系过去旧的结构,

  发了货币以后,要去加大投资,但是因为产能过剩,企业根本没有利润增长。所以就没有投资的动力。所以就变成政府去投资,年底发改委就批了差不多近一万亿的铁路,这些基金项目。所以还是在原来的结构下,还是靠政府的投资,这样怎么行呢?

  进入新常态以后,是需要你去突破的,需要你去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突破现在这种生产关系的约束,然后找到新的增长力,找到新的比较优势,找到这个东西。政策资源完全的错配,是把它拽在原来的结构不能自拔,思维整个还在那里面。所以,经济按照规律进入了新常态,可是思维、政策资源,整个市场的行为根本没有改变。所以,新常态只能是永远都在下行压力下,永远在这样一个恶梦中,你走不出来。你总不能到了2020年的时候,我们要翻番,我们要什么,你就靠发货币,就在原来的形态下,就算你数字上翻了番,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所以,未来的新常态,未来的三十年,是很纠结的。

  为什么这是历史的关键时候?首先对新常态这个变化要产生实质性的认知上的转变,然后才知道我们未来经济发展仍然是硬道理。经济增长仍然是我们新常态中间的重头戏,但是它的内涵要发生根本的变化,如果不对它的认知产生变化,发展硬道理的内涵就不会产生实质的变化,政策都要错误的。

  新的发展是硬道理的内涵,过去三十年,可能认为发展是硬道理就是高速增长,那个时候是对的,因为有劳动力的匹配。所以,增长环境和条件是允许它按照规律科学的发展去推动高增长,但是今天不是的。今天受到了环境、资源、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约束,今天的增长就一定是效率的增长,要有针对性的改变,不能像过去那样粗放式,不能高耗能污染环境。所以,要效率,要质量,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分享包容。不能盲目的增长,拉大收入差距。所以,要保持未来的持续增长,创造未来三十年的奇迹。发展的硬道理的内涵一定要改变,这非常重要。

  新浪财经: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可以把核心放在总量的量上,未来我们可以把核心放在质量的质上?

  左小蕾:不光是放在质量的问题,未来要增长需要动力的。这次几个特点,第一,增长速度放缓。第二,增长环境条件改变。第三,发展内涵一定要改变。怎么实现改变?首先,认知上要变过来,然后能采取正确的方式。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找到新的增长力。

  宏观政策不应纠结于短期经济下滑

  新浪财经:过去可能我们靠人口红利的推动,现在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制度红利或者政策红利导向,您刚才说的劳动力可能不太匹配,问题是我们现在劳动力您认为某些领域为什么不能匹配,是我们劳动力不足还是老龄化社会真的到了缺少劳动力的阶段?

  左小蕾:这是个市场信号,看沿海和珠三角、长三角,很多企业开工不足。问大什么原因?因为劳动力招不到工,实际上也不是招不到工,是工资的问题。如果他想招工也招得到,工资提起来也有人去。所以,第一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没有了,这是个发展规律。所有的新兴市场国家过去的四小龙、四小虎,更不要说美国、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到了一定的时候,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成本就会上升。

  这个时候所谓的转型,加工贸易业出去了很多,那些港台企业已经十年了。现在贸易增长减少受国际影响很大,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另外,加工贸易业的企业,现在转出去,转到低成本地方去的企业很多,特别是港台,他们有这种经历,比较适应调整的过程,他们能够自己调整,因为他们已经转移过好多次了。我们自己的企业,说实在的很困难。

  现在正在十三五要推动这些过剩产能的企业也走出去,我们自己的民营企业现在我们也在做很多的研究,做政策的设计。但是不管怎么样,它已经走了十年渐进的变化了。这些加工贸易业他们都是定单,当它一走,它的定单就走了,出口就会下降,当然就业、税收都走了。所以,现在去分析那些具体数据时,出口的结构中一般贸易高过加工贸易。所以,在过去20年里,绝对是差距很大的,都是倒过来的,变化了。

  说劳动力不匹配,在转型中,这是另外一个要配套的问题,不管转型到服务业也好,转型到高端制造业也好,劳动力要提升,否则新一轮的结构性大规模失业也会出现,当真正转型之后,如果你没有配套劳动力的培训,也会出问题的。所以,现在非常糟糕的,经济学家比较着急的问题,就是我们不操作。

  当务之急的政策也好,企业的行为也好,市场预期也好,都不在点子上,都纠结短期的。这个思路非常糟糕,这当然是危机时候带出来的延续的一种分析思路,纠结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变化,在危机的时候,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变化可能释放很重要的信息,经济要进一步恶化。现在不是危机,虽然恢复得不尽人意,毕竟不是危机时候。所以,0.1、0.2个百分点的变化没有释放太多的信息。这0.1、0.2的变化很可能是正常的波动,因为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可能还有天气的影响,可能有禽流感、猪耳病,这些因素的影响,经济都会正常波动。

  总不能让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去把正常的波动调平,那才是最糟糕的事情,可能不但调不平,把它调大起大落都有可能。所以,现在非常缺乏对新常态的认知。企业、政策、预期,它都纠结再一个错误的旧的结构下去找到怎么能够把0.1个百分点拉上去的方法和政策资源的配置,这很糟糕。

  现在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它的规律性变化,在现在结构下是有增长稳定性的。如果要在转型过程中避免经济进一步的下行,就要下很大的力气去培养新的增长点,去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如果同步能够进行的话,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剩产能的调整,投资在下降,在这边找到新的增长点的时候,它就会至少一定程度地对冲,甚至还会超过它,形成新的可持续的增长点。

  沦为利益代言人的经济学家不能信

  新浪财经:很多学者在讨论新的增长点的问题,很多人会认为现代服务业或者其他一些产业,您觉得未来可以挖掘的?

  左小蕾:都对,但是我觉得中国人的毛病就非常大,阿里巴巴[微博]上市以后,我们到乌镇开个会,所有的人都要去投互联网。有一个故事你们应该知道,一个以色列人开了个油站,赚了很多钱。第二个以色列人到那开一个杂货店,因为这里有人来,杂货店赚钱。第三个以色列人去开一个洗车店,他也赚钱。第四个人去开个邮局,最后可能要开一个学校,开一个加工厂,就形成了一个城市的整体产业,非常配套,非常和谐的一个城镇功能的产业结构,这样大家都赚钱,而且正常地增长。

  中国人就干什么呢?如果有一个人开了个油站赚钱,第二个人就在旁边开个油站,第三个人又去开个油站,然后大家打价格战打到最后一地鸡毛,一定把这个产业搞惨搞垮,又是这样子的。为什么阿里巴巴马云非常地泼冷水?马云是一个比较有思想的人。

  新浪财经:马云这两天说了一句话,说企业家不应该听经济学家的。

  左小蕾:我在微博上写,针对两类人他说的对,第一类没有真才实学的那一个群体,所谓戴着经济学家的桂冠,但是他没有真才实学。马云说不听他们的是对的。第二类,沦为一些利益的代言人,谁给我钱我就替你说话,说你想听的话,这样的人是没有道德底线的一群人。如果马云说不听他们的话是对的。

  如果对于有学问,讲真话的人,马云一刀切的把这些人都剔出去,马云过度自信了。后来一个人在网上回应说,老师不必在意,马云也不是这样说的,都是那些不靠谱的,他们骂人,骂媒体,他们在那瞎搞。其实我根本不生气,我想马云说的是有道理的,我的目的是要告诉那些不清楚的人,确实存在这样的人,是不能听他的。

  我本来还想加一句,哪个说他是经济学家又在说现在的股票市场,他一定不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绝对不会说明天股票怎么样,他一定是不懂或者有利益,或者他本来就不是一个经济学家,他本来是一个炒家,一个股民。所以,你硬给他冠一个经济学家是为了蛊惑大众,那绝对不能听这些人的话。

  所以大家都去搞互联网,不光搞互联网,他只是搞互联网的电商。我觉得中国的这个也是很麻烦的,这也不是我们能转变得了的事情。所以,以色列人受到尊重,那是因为他按照市场规律竞争,不是我们这样恶性竞争。未来我们一再强调创新可能是我们新常态的增长点,是我们的增长动力。如果我们过去靠劳动力比较优势,靠资源存放式的投入,那未来的新常态我们要转型,我们要向什么地方转搞清楚。

  从一二三产业来说,肯定不是只搞服务业,要制造业和服务业并举。中国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制造业根基丢掉,更不能只做虚拟,不做实体。所以,我们强调的是二产、三产并举,未来的发展。以前是只强调二产,忽略三产。所以先转吧。当然也不能走极端,只有三产,没有二产,这都是中国人很狭隘的一些思维。然后投资和消费的合理比例的增长,不是说不要投资或者只靠投资,特别是只靠政府投资,这都是要转变的。

  还有外需和内需也是要适度配合,像我们过去太过度的依赖外需,我们现在不能过度依赖外需,但是不能说不搞进出,进出口的结构需要调整。所以,一定要把这个话说到位。产业也是一样,去看各个政府的规划,全部都是一样。高端制造业,新能源产业,创新高科技,都说这个,具体的呢?这个没错,未来的增长动力要靠创新。往什么地方创呢?就往我刚才说的那些地方去创。

  创新是要新的一个新的产业,一个新的不同的,不能说在制造业里还是铁公鸡,还是要政府为了维持短期的增长投资基础设施,那些东西都要做。比如我们现在高铁出去,这个对外投资都没错,但是思维方式一定要改变,不能在旧的结构下,你一定要创造新的动力,推进你在新的结构下去发展。这个就要做一点具体的功课了,不能像现在粗放式的,晃来晃去三年,我们进入新常态三年,晃来晃去还在旧的结构下。

  当然我们不是说完全没有变化,但是不够明显,特别是政策资源,特别是市场上的这些主流的希望去调动市场政府资源的一些声音,我觉得非常的误导,甚至也会给我们的决策层产生一些压力。每年都是这样,年初年底的时候经济下行,经济要下滑,所以,今年要降多少次利息,要降多少次存款准备金,都是这样,重复这样的故事。就说近期,新常态下增长有内在的稳定性,宏观政策一定要稳,不能瞎动手,特别是货币政策。

  央行应出面解释降息以免误导市场

  新浪财经:前几天也降息了,您觉得现在的货币政策是否过于纠结?

  左小蕾:我写过一篇文章,希望中央银行出面解释,也可能降存款准备金率,但一定要解释为什么降,现在不缺钱是显然的,钱没有进实体经济这才是真正的。股票市场一天一万亿,钱多的是,但是还没有去到另外的地方,你为什么还要降利息?也非常可能降存款准备金率,你要去解释,你不要去误导市场的预期,误导整个政策资源配置。因为最近有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外汇占款,过去几年我们每年的外汇储备都是四千亿、五千亿的增长,这意味着等量的兑换率,放出了2.5万亿到3万亿每年的外汇占款,也就是基础货币。

  那也就是说在正常货币发行的过程中,正常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的中间,有几万亿是外汇占款。所以不需要去降准,去降低利息。因为银行一周转它就创造货币,还加上各方面的资金,也会做一些小的调整,但不需要大动作。但是最近今年,从去年年底开始,到9月份为止,外汇储备才增长了700亿。过去是几千亿,由外汇储备增长带来的外汇占款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只有四千亿。跟过去的2.5万亿到三万亿天壤之别,但是经济正常的增长是有货币需求的增长的,为了满足

  经济正常的货币需求的增长,就必须要有其他的货币供应量渠道。所以,降低利率。降低利率本身就是降低资金成本,降低资金成本会增加企业的贷款意愿,这是道理,会不会这样做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企业贷款增加,就会在银行间产生贷款周转,实际上是在创造货币。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央行想培养未来利率市场化中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由它的基准货币来调整,然后由银行来跟进,来调整政策的市场利率,这是第二个目的。

  第三个目的,贷款难,贷款贵,降低利率,央行希望引导整个信贷利率下行,然后进入实体经济,但是这都是它在做梦,不把存款利率放开,银行理都不会理你。再加上现在实体经济收益不好,银行不会给企业贷款。如果不把存款利率调起来,根本没有压力,自己按照自己市场化运作的利益,对它的利益最大的就是不把利率降下来,因为存款利率是固定的,只要贷款利率不降,利差收益是无风险的。为什么要降?为什么跟着指挥棒走?

  所以,央行如果不把存款利率放开,让市场整个来竞争,刚开始可能存款利率也会上升,它就没有压力,没有风险,它不会去这样做的。但是不管怎么样也把这个讲清楚。当然,现在降息的目的是要做这个,可是放出的信号大家就不这么理解,会非常误导这个资源配置和对形势的判断。大家认为这样做就是因为经济大幅的下滑,认为还是要加大政府的投资,稳定增长是政府最重要的事情,资源配置绝对不会向转型、创造去走。所以它非常误导。希望中央银行出面把这个东西说清楚,就是因为外汇占款减少,就是想引导市场利率,就是想解决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所以,明年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供应货币,而不能靠传统的过去那几年的那种方式。所以,市场不要误导。

  同时,降准也不是为了稳定那几个百分点的增长,要讲清楚。当然它肯定不愿意讲清楚,但是有必要讲清楚。新常态是习近平定的调,但是我非常希望政府部门要能够理解,而且要正确理解,深刻理解,如果不深刻地理解,政府部门的职能跟习总书记的只能是不一样的,他是做顶层设计的,底下是执行部门。你说要新常态,结果我的经济真的一塌糊涂了,那政府也有责任。所以,政府要理解,然后配套很多政策,如果以新常态为基调,转型新的增长点的创造,新的比较优势的创造一定要成为重点。

  新浪财经:这两天正在开经济工作会议,比如判断明年的货币政策,还是宽松?

  左小蕾:是。经济学家有时候就是这样,我们按照规律,按照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做这样一些分析和判断,而且认为对形势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要对称所有的信息,准确地认识形势,还它本来面目,然后再做第二件事,政策应该怎么做,市场应该怎么做,市场行为应该怎么配置资源。但是如果这个形势判断是按照规律性的判断认识新常态,认识现在的增长水平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不这样判断,硬要按照旧常态的那种思维方式,那这个判断就可能是错的。然后针对“三期”叠加,要不要换档或者慢一点换档,怎么慢一点换档?得有一些短期刺激政策,然后就会加大政府投资。转型过程中搞这一套,那我们就不停地在重复陷阱。

  所以,现在很麻烦,经济学家只能说话,没有资源,不能执行,不能操作,加上媒体都是吸引眼球的,非常不喜欢听经济学家说真话,非常喜欢炒作能吸引市场眼球的东西。就看媒体关于资本市场的报道,通篇都是市场人士的那些话,说得一模一样,一字不改。所以,道理他自己不需要搞懂,给你冠一个专家,给你冠一个经济学家,那么你的话就变成权威了,就赋予了他权威性,然后就重复人家的话。所以我们很无奈,没有办法。

  新浪财经:今天早上我看到一个消息,CPI五年新低,然后一个经济学家就说通缩来了。

  左小蕾:我说第一它不是负增长,另外,要搞清楚它为什么会低。很清楚的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产能过剩,所以,我们PPI是负的,因为这个问题没解决好。因为上游的成本,对最终没有对消费的构成压力。第二个原因是能源,这个很明显。如果是这样的原因,政策该怎么做?因为要通缩了。所以要货币政策宽松,这个逻辑清楚吗?货币宽松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吗?货币宽松能解决油价走低的问题吗?莫名其妙,无可奈何。

  通常因为年终的消费增长或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蔬菜、新鲜水果的供给一般会走高。为什么会走低?因为这些东西的影响大过了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就算是

  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就要调整货币政策?也不是。所以这些东西抵消了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就没有通常的水平那么高。把原因分析清楚,否则政策就乱七八糟了。所以,我觉得现在很无奈。而且有的时候是这样,比方说错误的分析如果能挟持政策,政策也被牵着鼻子走了,可能就做了这一套。但是最后这些转型都没有发生,那明年又会重复这样的故事。

  所以就会错失机遇期。不能到了2020年还在说,就靠这样的方式去翻番。当然,不是说中间没有做,我们的关注力,我们的力度应该放在什么地方,重点应该放在什么,特别是对整个市场,现在说要调动社会资本,要调动民间资本,怎么去调动民间资本,要给出什么样的政策预期,什么样的政府行为的导向,这个很重要。

  政府审批容易滋生体制性腐败

  新浪财经:您刚才一直在说政府投资的问题,说政府投资过剩,或者说某些手伸的太长了,中国的政府导向的经济思路还是比较强,未来政府是不是还要在简政放权等方面继续下大工夫?

  左小蕾:肯定是很需要的,不光简政放权,而且细节里它都要把那个制度的设计要完善,而且要执行,而且要督办。最近我看到一个企业家发出的帖子,我在纪委座谈会上说了什么。他最多说的是做一个小企业家是多么困难,各种各样小官巨贪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去盘剥,每一个检查部门,每一个审批环节,不去打点他就可以用各种名义不给过,拖延你的时间,让你贻误商机。

  他说我深知有一个项目还没开始一百万就没有了,最后就是不给批这个,不给批那个,他租了一个店面,结果要审批这个,审批那个,不去打点他就不给你干,七七八八没搞白一百万过去了,最后他不得不关掉了,因为没有盈利。他说了很多很细节。要是习总看了这个就知道给中小企业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给,哦,我们免一免你的税,我们降一点息,然后让银行给你低息贷款,不是这个能解决问题的。那些环节带来的困惑和困扰,大大高于这个。不是说不要正常的检查,但是他们利用这些正常的检查,比如房屋建筑的火灾安全系统,怎么不要检查呢?环保怎么不要检查呢?可是他利用这个来刁难,让你去打点,形成体制性的腐败。所以,我们的小官,一个小科长,一个放水员就能一个多亿,几十斤黄金的放在家里。不可想象的。像我们善良的人,像我们这种经济学家,简直不可想象。

  简政放权为什么这么重要?那个企业家说得很好,他说这种简政放权对我们真的是非常有意义。那么,我们成本就从三十万变成了十万,就说他还有,不是没有,只是降下来了。当然有些基本成本他是要的,比如人家来检查安全火灾,他检查可能要收费,可以合理收费,定个标准,对这样的中小企业,一百万以下的中小企业,五十万以下的中小企业,就应该免费检查。对于王健林这样的企业家方式更重要,那可以多收费,但收了费不是给你,也是给政府,要进入公共财政,不能瞎闹。

  中国股市注册制无法抵御审核套利诱惑

  新浪财经:其实我们资本市场某些方面还不是很完善,虽然前期IPO开闸,包括退市的健全,在您看来我们从监管层,从政策方面来说还应该做哪些完善?

  左小蕾:最近肖钢说要创新,要完善制度,要在交易之外,就是说现在的这些创新也好,体制也好,都关注的是市场交易行为。那些衍生品,都是为了活跃交易,这叫创新。我也不懂是不是一个新的东西就叫创新,我觉得创新还有一个其他的含义,有利于市场的进步,有利于三公原则,这样一些新的东西,制度也好,产品也好,才能叫做创新。因为创新是正能量的释放,如果这个东西仅仅只是为了加大投机行为,这样的行为不能列入创新行为。

  所以,我觉得如果肖钢这个思想有利于资本市场制度性改革,会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去做。至于他以前为什么强调这个?说明他以前的创新改革或者制度性的建设,关注的还是交易性,他认为这个东西不完全合适。我们交易行为还要活跃吗?A股的换手率全世界最高的还要去活跃吗?没有投资工具,那些衍生工具,它是投资品吗?还是投机品?先把它定义清楚。所以,这个思想非常重要。

  未来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的建设或创新发展的思路应该朝着交易之外的东西,应该让市场三公原则的完善和建设以这个为目标,而是要去活跃交易,特别是中国资本市场,不能按华尔街的,我们主张的是有的东西可以学习,有些东西是不能随便拿去的,因为毕竟还是不一样,而且美国的市场发展现在大家看得很清楚,股市涨到17000点,经济不还一点几的增长吗?大家不去批评。它有些制度性的安排,我们是可以学习的。

  比如IPO,IPO现在叫注册制,全世界大概就只有美国在注册制,但是美国的注册制要搞清楚,它不是随随便便登个记就完了,它有三百人的信息披露审查的委员会,我们有吗?我们十几、二十个背后不晓得有多大的利益代表,那些人都是要求非常高的律师、会计师,对法律,对规则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能够提出非常多的问题。我很怀疑这个注册制以后,经常发律师函,发会计师事务所的函让你回答问题,有的时候也不是那么简单。你就算上去以后,就像纳斯达克[微博]的中国概念股那一轮的滑铁卢,他查出来了,对不起,你倾家荡产,你给我退市,甚至要法律诉讼。而且退市也不那么简单,还要把股票都回购回来,香港也是这样。所以,不是注册制就是市场化,审核制就不是市场化。对这个理解是非常偏颇的。实际上人家是有制度配套的,不管是上市之前还是上市之后。如果上市之后发现虚假,信息披露包装了,欺诈了,那惩罚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这个市场对这些都似是而非,拿了一个概念,也不注重人家实际上是个什么样的机制制度在后面的安排,也不知道我们大的市场环境,这些人是不是能抵御了诱惑,不受审核套利,没有这种行为,你根本不能保证。所以,我们就注册制,我们就市场化改革,这就很不对。

  还有一个,据说证券法准备修改准上市公司IPO,要把持续盈利能力修改成持续经营能力,美其名曰要帮助创新行业的公司上市融资,这是一个错到了极点的一个东西。首先,创新、创业的公司确实是不赚钱的公司,不能修改成这样。

  它后来失败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你怎么知道上市以后持续盈利能力就能让它未来成长呢?特别像现在的创业板这种情况,这些PE们,这些股权投资们都是最后一公里,上市就退出去,然后高管还要套现,最后上市公司本来应该是一个平台,未来成长性的开始,结果变成了成长性的结束,大量的公司第二年就亏损。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做这样的修改,不让它持续,它本来过去持续盈利还要包装一下做点假,搞点资产,现在赤裸裸地允许它合法的不盈利的上市套钱,怎么能做这样的修改?怎么对现在的市场一点基本认识都没有?

  他们在字面上支持创新,可是资本市场是不能用来给创新企业融资的,也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中小企业大多数每年的融资是运营资金,运营资金怎么能到市场来融资呢?市场是个长期融资的市场。所以,到了今天怎么把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丢了?居然证券法要让它合法地上市套钱。退市的制度也不是今天才说的,说了几十年了,就是执行不了。所以,未来注册制,又把上市的条件也改了,退市制度又不严格,那A股市场就是一个垃圾市场。

  第二,还要允许上市公司改变融资用途,这也是一个很荒谬的东西。它如果不需要做它所做的那个事情,它凭什么要去融资?如果那个项目不需要这么多钱,他才会改变融资用途,而且改变融资用途又没说用途在什么地方,他拿去炒股票,拿去理财,搞这些虚拟的东西,占用市场资金,行吗?这不是很荒谬?你上市的时候是有规则的,为什么要融资呢?因为现在要做这样的扩张,新的项目带动未来的发展。上市以后说我不做这件事情了,我做别的事情。

  我们的企业家,我们的上市公司本来就非常没有契约精神,我们现在依法治市,首先要治的就是上市公司的契约精神,上市的时候,你给投资者签订了一个契约,我用你的钱,我来投资这样的项目,做那样的发展,我未来要给你带来这么高的回报,这个回报最后要分红给,你就跟人家有了一纸契约。结果你上市就毁约,什么名堂?这个市场不说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法律还有什么权威?

  第三个,允许超额募资,允许炒新股,这也是很荒谬的东西。管不住那些打新股的,这个东西也不是没有办法,你们自己造成的。你说他可以超额募集资金,然后他拿超额募集的资金来瞎搞,过几年又来超额募集,上市公司创业板刚刚募集了不到一年,已经有很多亏损了,又来制定一个制度说可以再融资。拿了第一笔钱没有把它搞好,凭什么又拿第二笔钱呢?真是莫名其妙,我真是不懂。

  还有,超募资金一定是拿去瞎闹。四年以后,他说这个资金用完了又来募集,就变成一个巡回圈钱。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管理他的超募资金?本来现在的项目只需要四个亿,融资了八亿,那四个亿建立个基金,放到我的基金里,由独立的管理机构去管理,然后你就去运作你这四个亿,这是你原来需要的项目的投资。如果你这四个亿的运作最后促进了你的项目增长,确实是非常好的结果,然后需要继续扩张,重新申请,可以简化一点手续。

  假定这个结果是按照你自己说的那个结果,我那四个亿再给你,不需要重新再到市场上融资。为什么不能这样管?允许他变成合法化,本来超募资金以后,大家很多诟病,本来还有市场舆论的压力,现在没有压力了,然后超募过几年再超募再来融资。现在创新的公司本来就不赚钱,还不要盈利的规范,那他未来肯定是赚不了钱的。再加上高管持资套现,公司都没有人管,大量公司第二年就亏损了。所以,投资者根本看不见未来盈利,所谓长期投资的这种行为能够带给他回报,所以他就打新股,恶性循环。

  新浪财经:现在我们看到很多股市涨来涨去,可能大多数人对股市并不了解,包括对整个经济环境也不太了解。能不能再给我们投资者一些建议?

  左小蕾:市场制度跟投资者说没用的,投资者根本不想听我说这样的话,因为他是个非理性的投资者。二我是个理性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家说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对牛弹琴。经济学家说什么?他说这个股票应不应该涨,涨的这么快。我说它不应该涨。为什么?它价值怎么可能在一个星期涨那么多?价格跟价值离那么不是泡沫是什么?泡泡吹大了一定要破的。所以,经济学家要说的是第一它不应该短期涨这么快,第二如果它涨这么快未来的时间一定会破的,非常理性的,一定是正确的,事实上也是被我印证的。

  市场上这些人他想听什么呢?第一他想听明天会不会涨,我们都对不上号,我讲的是它应不应该涨,我讲的是它未来会破。所以,对牛弹琴。他听起来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讨厌,你唱空股市,挡我的财路,把我放到了他们的对立面上去。

  我可以告诉你,它明天还会涨,短期内它还会涨,因为情绪在那里,但是它未来一定会破。什么时候会破?因为这一轮是资金推动的,什么时候没有资金去击鼓传花了它就要破了。

  第二个还有一种可能性,在中间的时候,由于一个突然的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出了大问题或者出了一个世界经济危机,也可能把这个泡泡捅破,假定泡泡正在这个过程中间。2007年正好非常有意思,它印证我说的是对的。所以,2008年上半年把这个泡泡跌破了,但是2008年下半年危就不能说是危机把它弄破的。但是日本就是这样,日本就是泡泡吹大了以后,利率调整,啪的一下就把泡泡刺破了。我们这里也是这样。当然还有一个,突然投资者的行为由于某种原因发生很大的变化,也等于把泡泡刺破。

  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的建设非常重要,这个制度性建设的理念一定是要以三公原则的完善为主,以这个为目标,而不应该以短线的活跃市场或者是就事论事。比如有一个超额融资的问题,他没办法管这个超额融资,不去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就事论事的就说那好,就允许你超额融资。改换用途也是,因为知道骗子很多,包装上市的,项目肯定都是假的。他又改变不了,然后又要显示是在为实体经济服务,让IPO上。这种理念怎么能行?

  IPO注册制,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它就是市场化。如果想搞美国人那些,那就要配套美国三百人的非常专业的而且有道德底线的,不是靠审批来套利的这样一批专业人士组成审批。如果没有这样的机制,就从字面上注册吧,将来一定有问题。还有为了制造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东西,把证券法都改掉,这些都是错的。

文章关键词: 左小蕾改革问道股市经济学家货币政策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将:朝鲜若崩溃中国救不了不必为朝打仗
  • 体育亚冠抽签:恒大重逢西悉尼 鲁能碰全北
  • 娱乐赵薇公开女儿近照 小四月漂亮似妈妈
  • 财经23省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多地下调
  • 科技APP打包灰色产业:10人月纯赚150万
  • 博客刘洪:曝光美国令人震惊的CIA十大酷刑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教育部:允许大学在校生休学创业
  • 凯恩斯:券商股还有投资价值吗?
  • 俊萍:中国移民叹美房产似无底洞
  • 水皮:A股涨到3500点才是合理的
  • 冉学东:人民币这次贬值和上次有差异
  • 齐俊杰:散户配资炒股将死无葬身之地
  • 申银万国:A股至少还能涨500点
  • 叶檀:成品油税费高低不能乱比较
  • 许一力:离央行降准还远么?
  • 徐斌:中证登将新股民砸成猪头
  • 冉学东:安邦买的是对宏观经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