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09年相继爆发的次贷和欧债危机,击碎了全球经济从21世纪初以来的繁荣幻梦。这在把全球四大经济体美国、日本、欧元区和中国都推入一轮经济低谷的同时,也如当头棒喝,向我们揭示了在高度发展的路上,缓一缓脚步来进行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看看东亚近邻日本,多年来一直低通胀、低增速,好不容易寻得一剂安倍的猛药,却发现又是“回光返照”的把戏。从QQE推行以来,去年一度同时看到经济增速和通胀走高;而今年以来,实体经济复苏的影子又如阳光下泡沫化作泡影。日本的今天,会是谁的明天?
安倍高唱的“三支箭”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刺激以及结构性改革。在QQE意外扩容,并且传出消息称日本政府将再推2~3万亿日元的财政刺激计划的时候,“安倍经济学”看上去正在高歌猛进。然而,前天日本宣布延迟上调消费税的插曲,看在有心人眼里,却反映了安倍经济学的举步维艰。日本执行力羸弱的政府、多年积存的经济结构问题,使得“第三支箭”——结构性改革举步维艰。日本的今天会成为我们的明天吗?幸运的是,我们虽然在对比中看到中国的隐忧,却也找到了我们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取胜之匙:我们拥有一个强有力、充满改革干劲的中央政府。
长久以来,日本都面临着软弱的中央政府、盘根错节的财阀、亟需改革的产业结构、不可持续的财政货币政策框架并存的局面。让我们回顾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日本先是在美国的政治压力下签订“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为了实现“外贸转内需”的战略切换,又进行反复多轮的降息及对中小企业的定向信贷宽松,带来“流动性陷阱”的恶果;股市、地产泡沫滋生,债务规模激增,最终酿成“失落的二十年”。中央政府摇摆不定、矫枉过正(比如为刺激经济而长期实行零利率ZIRP),在日本当局这30年来的经济政策实践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当今,“安倍经济学”仍然坚持着一方面大举发债融资、一方面由政府出面,在QQE政策框架下大量买入国债的思路,这实质上是“财政赤字货币化”,由中央银行为财政难题买单。问题是日本的政府负债率已经非常高,每年近半的预算支出都花在清偿国债和社会保障上面。像今年2、3季度这样的衰退反复,说明其经济动能仍非常脆弱。一旦市场认为其偿债能力出现问题,投资者抛售日债,将造成整个国债市场的崩盘。因此,依靠增发国债来填补财政赤字的手段并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让央行[微博]的资产负债表进一步膨胀;而推迟上调消费税的举动,更是安倍政府夹在财政重压和脆弱的实体经济之间的无奈之举。
在GDP增速下滑,QQE却在拉动通胀率上行的时候,日本国民的真实收入和消费实际上在下降。在这个关口,若如期上调消费税使实体经济再度陷入衰退,QQE推行以来积累的政策信心将垮塌,意味着安倍政府的“新经济”破产。从安倍政府推迟增税、提前大选的政治诉求来看,这只是又一轮“拿青春赌明天”的押注,寄希望于QQE的继续实施能带来真实消费、投资的上升,进而拉动实体经济复苏,解救财政困境。日本央行一方面在4月份以来的各次议息会议上表示“上调消费税的影响正在消退”、“经济温和复苏”、“个人消费仍富有弹性”等言辞以安抚市场情绪,一方面又顶着内部压力仓促出手扩大QQE规模。由此可看出政府自己对QQE的政策效果都缺乏信心。软弱的日本政府拿落后的产业结构、盘踞已久的财阀没有办法,由于缺乏结构性改革配合,日本只能在“深度量化宽松”和“大规模财政刺激”的滚雪球路上越走越远。
日本今天让我们在看待中国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时不寒而栗。我国经济中也充满了结构化高杠杆的隐忧。我们的货币与GDP的比值也居高不下,尽管人民银行[微博]运用了种种货币政策创新工具,新增的流动性很难输送至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仍居高不下。同时国有企业在许多产业仍一手遮天,政府隐性担保盛行,创造多数就业的中小微企业,在银行惜贷的环境下,面临巨大的生存困境。
日本的今天不会是中国的明天。我们虽然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隐忧,但也欣慰地看到,我国与日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我们有一个强有力、充满改革干劲和动力的中央政府。我国无论是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如逐渐脱离外汇占款绑架)、财政刺激的推行坚决度(比如着眼未来的“丝路基金”),还是在结构性改革的稳步前行(比如力行的国企改革)方面,都正在一步一个脚印,沉稳而坚决的作出改变。以史为鉴,以邻为鉴,相信我们一定能走向一个更美好,不一样的明天。
但是,日本的今天很可能就是欧洲的明天。欧元区的财政联盟难以实现,货币联盟长远看将难以有效维持。我们并不看好它在结构性改革上表现出高度协同性,其内部矛盾将长期延续。
欧元区的内部分歧从其购债计划的争议就可窥见端倪。由于对购买主权债的权重分配不能统一意见,因此其推行困难重重,目前欧央行仍然对是否推出全面QE作模糊处理。囿于其众多成员国的话语差异,欧元区货币政策力度、宣告明确程度等一向弱于美联储。“除非公布的购债规模足够大、时限足够长,以至被视为开放性采购,欧央行其他任何关于规模和期限的说辞可能都被市场解读为负面消息。”不得不说,这是欧元区内部长期存在政策争议,导致其前瞻指引缺乏信度的悲哀。
德拉吉在今年10月的讲话中“老调重弹”:“改革对经济复苏而言是必须的,有财政空间的政府应充分利用,如果欧洲不进行财政改革、重整经济结构,那么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收效甚微”。不统一的财政政策意味着货币层面的行动可能无法在实体层面产生预期效应。德拉吉一向强调某些财政层面状况很差的国家进行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包括有效利用税收和支出政策等;而像德国这样的核心国,应采取一些临时性的财政扩张支持欧洲经济增长,如减税、提高公共投资支出。但德国是否愿意帮财政状况很差的国家买单呢?目前看来是否定的。君不见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对近来启动的ABS购买计划已经颇有微词,更不用说理论上由各国独立制定的财政政策了。
长此以往,在三项基准利率已经没有下调空间、统一的财政刺激不能推行的情况下,欧央行所剩的政策工具就只有定向投放的宽松信贷支持和逐步开放的ABS、主权债购买计划了。这在某种程度上走上了日本的老路,由于欧洲经济萎靡不振,欧版“量化宽松”实际上绑架了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从眼下来看,欧洲结构性改革的前景很不明朗,它似乎必须作出选择:成为下一个日本,或者走向欧元联合体的崩溃。
从2010年以来,我们已经逐渐看到美、日、欧、中在经济复苏动能上的差距。美国的结构改革已获得很大成功,中国也跃跃欲试;而另两位选手似乎要被越抛越远了。路漫漫修远兮,让时间来证明我们的判断吧。(本文作者为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俞平康,为华尔街见闻独家撰稿)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