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化改革呼唤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2013年12月06日 02:53  上海证券报 

  文眼

  与过去相比,当代经济金融活动的复杂性和关联性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全球化趋势使各地区各部门的经济金融活动再也不可能封闭起来,由此带来了严重的风险传染问题;二是技术进步趋势使各地区各部门的经济金融活动在网络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变得异常敏感。怎么办呢?这时候,风险监测预警就比过去重要多了。当下,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既是金融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深化改革的一部分,时不我待。

  ——亚夫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金融体系的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更为健全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而已有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方法,是在汲取了前几次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上建立起来的。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和之后的欧债危机爆发,以始料不及的方式暴露出新的金融风险和危机根源,对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也对我国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现在,次高速经济增长下的经济方式转换以及进出口贸易、地方债务、房地产风险、产能过剩、国际资本流动、影子银行等问题不断显现,加之汇率改革、利率市场化、资本项下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一系列重大的趋势性变化,都使得我国金融系统面临着新的风险和考验。因此,如何健全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体系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刘鹏

  金融风险,可被定义为经济主体从事资金融通过程中,由于结果与预期偏离而造成资产或收入损失的可能性。从广义上讲,金融风险既包括居民家庭、非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所产生的风险,也包括以国家部门为主体从事的金融活动产生的风险;从狭义上讲,金融风险一般指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产生的风险。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表明,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的相互渗透和延伸,金融风险的领域在不断拓宽、复杂性在不断加剧。金融风险的概念在宏观上更加趋向广义,在微观上也更为重视深度。要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首先要扩宽金融风险的内涵,紧密结合实际,将对金融风险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考虑进来。

  金融形势与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健全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体系,首要的问题是正确认识我国在新形势、新阶段下所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和传染效应依旧强烈

  本轮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全球借鉴。宽松的货币政策种下了危机的种子,资产证券化将房地产市场风险传递到了整个金融系统,而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最终导致了这场危机的爆发。危机表明,过度的资产证券化和杠杆化操作使得金融系统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近几年来,去杠杆化任务繁重,为刺激经济和释放流动性,各国政府纷纷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随着危机的持续,政策的副作用和博弈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本轮金融危机的危害随着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向各国“传染”。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美国居民的消费受到了严重的抑制,中国作为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之一,其出口的影响在这次危机中首当其冲。美国是中国出口商品的主要进口国之一,每年对美国出口额度一直占 20%以上。

  实证检验表明,危机前期美国进口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没有汇率和美国通货膨胀对我国进口的影响大,而危机期间美国进口对中国出口的影响远远大于汇率变化带来的影响,此外危机期间各个参数估计的统计量更加显著。这说明,在美国金融危机期间,美国进口的减少导致中国出口下降的效应更加强烈,美国的危机会通过对外贸易传染给中国。

  金融传染渠道是指金融风险可以通过银行借贷、直接投资或资本市场渠道从危机发生国传染致另一个与危机国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国家。以股票市场为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前还是危机中,中国股指都不是美国股指的成因,而在危机期间美国股指则影响着中国股指。因此,在本次金融危机时期,美国股票指数收益率的波动会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本次金融危机通过股票市场进行传染是存在的。

  2、主权债务危机仍是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风险

  欧债危机带给中国的风险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外汇储备的缩水。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自2010年欧债危机以来,我国延续了多年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趋势被打破。外汇储备增长趋势明显趋缓,外汇储备增量迅速下降。由2010年的4696亿美元迅速下降为2011年的3848亿美元,到2012年更是降到了987亿美元。外汇储备增量趋缓意味着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和稳定汇率的能力下降,对金融风险的影响也逐渐加大。

  其次,欧债危机导致人民币“被升值”。欧债危机导致大批资金出于避险动机转向美元,美元对欧元、英镑、澳元和瑞朗等货币纷纷升值。人民币也随着对非美元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币“被升值”也同样影响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2010年以来,欧元兑人民币一改以往有升有降的趋势,一路向下,日元对人民币也由上升趋势转为向下,美元兑人民币也结束了较为平稳的时期,开始迅速下降。人民币的迅速升值,不仅严重影响了进出口贸易,同时也影响了汇率安全,加剧了热钱的流入,提高了金融风险。

  第三,随着人民币的升值,热钱流入风险不断提高。人民币的升值不仅使美元投机资本流入我国,而且是欧元和英镑投机资本也同样具有很大的获利动机。这给我国对热钱流入的防范工作带来更大风险。

  第四,影响中国对欧洲国家的进出口。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占到总出口的20%以上。欧债危机的爆发,一方面使欧洲对中国需求的降低,另一方面使人民币升值提高了中国产品的成本,降低了出口的竞争力。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对欧盟的进出口结束了连年快速上升的趋势,进口、出口增速双双回落。

  最后,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的复苏,并使金融风险在全球不断蔓延。欧债危机不仅直接影响中国经济金融,还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复苏趋缓。这为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带来了大环境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外部的金融风险。

  3、地方债务风险扩散化和隐蔽化是当前乃至未来的重要隐患

  地方债务可划分为显性债务、隐性债务两种类型。显性债务一般包括外国政府与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国债转贷资金等,隐性债务包括地方政府担保债务、担保的外债、地方金融机构的呆坏账、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等,在出现金融机构清算等情况时地方政府将承担资产损失。这些债务缺少有效、统一的监测、管理制度,隐蔽性强,已成为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的主要出险区。

  从目前来看,地方债务主要面临以下问题和风险。

  第一,部分地区和行业债务负担较重。一是部分地区债务规模增长较快,一些省会城市本级的债务风险凸显。二是部分地方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增长,但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偿债压力加大。

  第二,一些地方通过信托、融资租赁、BT和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融资现象突出,这些融资方式隐蔽性强,不易监管,且筹资成本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如BT融资年利率最高达20%、集资年利率最高达17.5%,蕴含新的风险隐患。

  第三,融资平台公司退出管理不到位,部分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质量较差、偿债能力不强。

  第四,债务制度不够完善,债务资金管理使用不够规范。一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36个地方政府中24个尚未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制度。二是部分单位违规取得和使用债务资金,部分债务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

  地方债务问题会拖累金融并酿成风险,许多专家甚至认为地方债务风险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虽然尚待观察,但地方债务风险的扩散化和隐蔽化已经成为当前乃至未来的重要隐患。

  4、房地产金融风险在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显得尤为突出

  单纯从表面数据来看,房地产似乎面临的风险较小。一般认为,我国银行业对房地产贷款较为审慎,房地产风险暴露小于20%、按揭贷款/抵押物价值小于70%,不存在类似于美国本次金融危机中过度杠杆利用的情况。而当前银行业1.26%和0.37%的房地产行业不良率和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也验证了上述观点。

  在经济增长较快的发展阶段,即使房价下跌较大幅度,银行体系也具备一定的支撑能力。更何况,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了持续的上涨趋势。然而,当经济增长趋缓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转向时,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将通过金融系统被暴露和放大。

  房地产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宏观经济波动和政策调控风险,房地产信贷和流动性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经济周期的波动、物价以及资产价格的变化都会影响房地产价格,而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则在短期内显著影响着房地产市场。政策的进入和退出,在预期和实际行为激励上都牵动着敏感的房地产。

  从房地产信贷风险来看,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房地产的超额利润吸引了房地产信贷的非理性增长,导致信贷结构失衡;二是房地产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导致房地产开发信贷的结构性紧张;三是房地产价格的泡沫使得房地产抵押品的价值水分增加;四是房地产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风险较为集中。房地产的流动性风险始终存在,不足和过剩往往随时转化,充满不确定性。

  房地产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对泡沫的担忧。由于房地产长期处于一片繁荣景象,不断累积的风险并未得到有效的化解和释放,泡沫可能终将刺破。房地产泡沫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地产价格的泡沫。土地的稀缺性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内外两个方面同时推动,催生了投机和价格虚涨;二是房屋的空置泡沫。这种泡沫往往是结构性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的房屋可能存在空置现象。供求错配超过一定程度也会引发金融风险;三是房价虚涨泡沫。地价泡沫提供了房价泡沫的基础,如果再明显超过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速度,长此以往,泡沫就会不断积累;四是房地产的投资泡沫。当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大大快于消费增长率,开发贷款增长率也会大大高于总贷款增长率,形成供大于求的市场局面。如果过度膨胀,就容易引起金融危机,导致泡沫破灭。

  房地产的另一个风险与地方债务问题紧密联系。地方债务虽然不直接跟房地产有关。但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土地出让以及与房地产有关的税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债务多以地方政府为担保。担保最终指向了地方财政收入以及地权和在建工程的抵押品。因此,两类风险相互交织,给风险的评估和监管都带来很大困难。

  5、产能过剩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渠道为金融系统输入了风险

  产能过剩带来的直接金融风险是由于效益下滑所带来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风险。对制造业的贷款始终是银行贷款的重点,本次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刺激计划使得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出现V 形反弹,但也付出了加剧产能过剩、延缓结构调整的沉重代价。

  时至今日,接近20 个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包括光伏、风力设备、集装箱、造船、钢贸、煤化工、铁合金、电解铝、电石、钢铁、水泥等。这些行业中的许多企业从银行获取了大量的贷款。在企业经营效益不佳的情况下,破产倒闭或者发展停滞使得银行对其投放的信贷变得难以收回。同样,这些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得的直接融资也变得风险大增。

  产能过剩带来的间接金融风险在于,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使得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受到折损。投资性资本找不到可以投放的实体行业从而转为投机性资本投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引发泡沫和虚拟循环。货币创造也流向虚拟经济,刺激经济的效果受到影响的同时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6、影子银行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人民银行认为,影子银行是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由具有流动性和信用转换功能,存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监管套利可能的机构和业务构成的信用中介体系。具体包括开展融资活动的非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私募股权基金、农村(民)资金互助组织和各种民间借贷组织等机构。

  然而,商业银行本身的“影子银行业务”并未包括在上述定义之内,此外还有一些业务也被认为具有影子银行的性质。据此,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普遍认为,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的估算结果为20-30万亿元。

  影子银行如果缺乏有效监管,将隐藏较大风险。

  一是降低宏观调控和金融管理的有效性。一些影子银行将资金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业、“两高一剩”等行业和领域,干扰了宏观调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影子银行采取刚性兑付政策掩盖债务问题,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二是向正规金融体系传递风险。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和业务与正规金融体系盘根错节,一旦缺乏有效防火墙,会导致风险跨行业、跨市场风险传递。一些企业同时从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获得资金支持,可能使用银行信贷资金偿还对影子银行的债务。

  三是冲击正规金融机构经营。一些影子银行收益率不合理高企,误导客户并加剧了不正当竞争,造成金融机构业务流失。

  四是部分影子银行管理不规范。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盲目扩张,不重视风险管理,加之有关部门没有对其日常运营进行有效监控,容易出现超范围经营等问题。

  7、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项下开放将增加未来金融风险

  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项下开放都是未来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方向。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和企业的道德风险,极容易积聚金融风险,造成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宏观经济波动。

  1996年以来,我国以“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的原则,逐渐推进利率市场化。时至今日,进入关键阶段,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系统的带来的风险也更加凸显。主要包括:

  第一,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经营风险增大。银行传统主营业务利润来源的缩减必然逼迫银行拓宽经营渠道,创新经营方式。一部分银行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第二,银行的道德风险和借款人的逆向选择,即信用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部分银行为经营需要会将贷款发放给风险较高的企业。一旦这些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获取信贷,或者因为经营不善而出现经营困难,银行将出现信用风险。此外,风险偏好者倾向于以较高的利率来获得贷款,这无疑也加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第三,利率频繁的市场化波动,加大了银行资金定价的风险,引发基差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就是利率重新定价风险,也叫成熟期不匹配风险。分析和测算利率的敏感性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

  第四,提前偿还贷款和随时取款所带来的隐含性期权风险。隐含性期权风险削弱了银行的垄断地位,在客户选择提前还款或提取款时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第五,利率的波动给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融资带来风险。债券市场利率放开后,债券价格波动频繁,在银行对利率走势不能准确预测时,便会产生利率风险。

  资本项目可兑换就是允许境内资金到境外,境外资金到境内,从事产业投资、债券、股票、基金、存贷款、债权债务、信托、理财、担保、保险、租赁等业务。本质就是取消对跨境资本流动交易上的行政和汇兑禁止、限制、管制等,推进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曾经提出四个条件:稳定的宏观经济状况,合理的汇率水平,充足的外汇储备和有效的金融监管。四个条件中前三个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而第四个需要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资本项目可兑换工作必将有步骤的逐渐开展,其风险敞口也将随着逐渐暴露。这给未来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带来了新的挑战。

  健全监测预警要着眼当前放眼未来

  我国目前面临的金融风险既有之前已长期存在的风险,也有近年来逐渐集聚和突出的风险,还有未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既要着眼于当前又要放眼于未来。经过梳理,一个较为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应包括宏观经济风险、财政债务风险、银行系统风险、资产泡沫风险、全球经济风险以及未来潜在风险等几个主要方面,在此,本文给出几个虽未尽述但可供参考的指标(见附表)。

  健全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体系,仅仅依靠以上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和认真的观察去梳理和总结经验。要保持与时俱进,要根据新的经济形势和金融发展状况来不断完善和修正。本文只是管中窥豹,为“健全”二字增砖添瓦,提供几点思考。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曼德拉病逝享年95岁 生平 生前影像
  • 体育英超-曼联遭绝杀负 阿森纳2-0 切尔西4-3
  • 娱乐张艺谋回应移民质疑:愿让孩子做中国人
  • 财经任志强:限价式调控还会让房价暴涨
  • 科技中移动成首批4G牌照最大赢家 调查
  • 博客上海严重雾霾(图) 老外撞大妈拍照者致歉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报名胸口碎大石?大学生被熊女友恶作剧
  • 梁建章:北京的承载力有多大
  • 叶檀:降低公务员饭碗的含金量
  • 刘杉:中国进入自贸区时代
  • 林采宜:我国优先股市场到底有多大?
  • 陶冬:2014年中国经济的看点
  • 何亚福:处罚张艺谋超生是逼富人移民
  • 张维迎:中国改革的前景和方向
  • 江濡山:卡梅隆访华 谁在给谁唱双簧
  • 赵伟:2013年全球经济低增长定局
  • 陈虎:搬掉三座大山股市才会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