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报记者 李晶
被寄予厚望的公报一经公布,普遍认为惊喜不足,国企改革就是其中一项。
此前社会各界对国企改革呼声很高,甚至认为可能是本次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但从其中的寥寥数语以及提法来看,国企改革并没有被详细探讨。
理由很简单,公报重申坚持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这延续了过去10多年来的相同阐述,肯定多少会令市场有些失望。这也就是说,国企的定位未变,国企改革估计只在机制层面而非体制层面改革。
但不可否认,其中同时指出了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也算多少弥补了市场对此的一些缺憾。
个人认为,解读公报关于国企改革提法的重点应放在“增强国有经济活力”的“活力”二字,这已充分说明官方明确了未来的经济改革要以市场为导向,认识到国企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有活力越好。
之所以如此关注公报关于国企改革的相关内容,是缘于本人地处上海,三中全会之前上海国资改革已炒得很热,作为仅次于央企的第二大国资系统,甚至一度被普遍认为会作为先行先试的样本,赶在三中全会之前的10月底出台相关改革方案,但上海方案的最终“爽约”又把大家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本次会议。
但既然关于此的亮点不多,上海国资改革也只有从长计议。
本人关注公报的另外一个要点就是自贸区。
公报明确,“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这一表述,从字面上简单理解,很容易被解读为未来自贸区数量将明显增加,各地自贸区都有望在之后推出。
上海自贸区获批至今,已有多地传出筹备申请,包括西部地区的重庆,中部地区的河南、安徽、湖北,沿海的广东、天津、浙江、厦门等地都热情高涨。
显然,这点充分体现了我国从地方到个人长久以来内心的一个固有顽疾,即对“改革红利”、“制度套利”不自觉的追捧和逐利。
公报表达出上述对自贸区的“加快”概念之后,可想而知,无疑是更加打开了地方上相关区域、领导对此的遐想空间,更加热情的劲头儿可想而知。
但,“自贸区”真的适合你吗?
对于自贸区的看法,个人很同意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的观点,即上海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嫁接”。
显然,自贸区的实质并非仅仅是给政策,同时还有地域、经济特色、定位等自身条件的限制。
上海自贸区立足发展的基础、最大的优势、成败的关键,在于货物贸易的转口贸易发展,这也是上海自贸区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大多数自由港、自贸区和离岸金融中心的优势所在。
而其他地方自贸区建设应借鉴其有益之处,并更多地结合自身特点,而不是照搬上海模式。比如,广东应在如何与港澳对接上下工夫,天津则应结合过去的滨海新区,扩大同东北亚地区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