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债务上限僵局或令美国重蹈西班牙覆辙

2013年10月12日 13:4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12日电 英国《金融时报》11日刊载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首席策略师洪灏撰写的《美国将重蹈西班牙覆辙?》一文,文中作者对美国两党债务上限僵局引发的美国政府停摆事件进行了分析。作者洪灏以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及“囚徒困境”为喻,指出美国两党如不能妥善解决债务上限问题,美国的借贷成本将逐步上升,同时美国国债作为全球无风险收益率定价标的的地位,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作者洪灏首先回顾世界经济历史上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因不堪帝国高昂运营成本而选择主动债务违约,最终导致严重经济危机,并使西班牙在此后的近500年时间里,国家借贷成本都高居不下,国债收益率远高于法国。

  文中称菲利普二世当时的债权人大部分是意大利银行家。此次十六世纪的重大债务违约事件导致了世界经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虽然之后意大利银行业的影子仍然无处不在,比如今天英国的伦巴第街的街名,就是从当时意大利银行家的外号“伦巴第”而来的,但意大利银行业却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其全球金融业的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在这次违约事件之后的近500年里,西班牙国家借贷成本都高居不下,国债收益率远高于法国。这就是当年西班牙违约真正的历史意义。

  洪灏称,美国两党在债务上限的僵局或可导致美国主动债务违约。如是,美国将重蹈西班牙当年的覆辙。而由于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自发违约的先例,资本市场对于目前的情况很难定价。投资者面对的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情形。

  洪灏认为,从博弈的角度来看,两党的主导性策略还是合作谈判。通过两党同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而最终达到一个令市场满意的结局,应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日前外媒已报道,奥巴马邀请共和党人到白宫谈判以求终结僵局,一改之前绝对不谈判的底线。两党谈判的僵局开始出现松动迹象。

  洪灏还表示,可以把这次债务上限的争议,看作是博弈学里经典的“囚徒困境”的改编版本。在这个版本里,谈判双方通过不断沟通,最后达成双赢。这不同于传统版本的“囚徒困境”——双方因为缺乏沟通最终导致双输。

  洪灏指出,随着债务上限最后期限逐渐逼近,市场波动率很可能继续上升,不过市场强烈波动的本身将加速最终方案的落实,这是因为政府里曾坐收股市上涨渔利的百万富翁们在股市暴跌中将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他们强烈的止损愿望,将变成他们尽快通过法案的强烈动力。

  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美国债券上限的争议,大大减低了美联储马上缩减回购债务规模的可能性。美国政府停摆已经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而后者正是美联储决定退市与否的关键考虑因素。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ADP就业指数逊于预期,首次申领失业救济金人数上升,而ISM就业指数开始下跌。假如末日情景出现,即美国出现违约 ,那么美联储或将永远无法退市。耶伦继任伯南克成为美联储主席,应该可以保证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持续性,同时降低系统的不确定性。

  洪灏分析认为,美国两党在最后关头达成协议,同时美联储继续延迟缩减债券回购规模,应该是最可能出现的结果,也应该是投资者制定投资策略的基准情形。

  市场方面,自今年8月以来,债券市场对美联储缩减计划恐慌加剧,美国两年国债的收益率30个月以来首次高于西班牙同期国债。而最近数日,美国的国家债务违约互换短期协议的保险溢价飙升了近八倍。

  洪灏认为这说明市场极度担心美国国债上限争议带来的不确定性,并过分反映了美国违约的风险,同时也为市场投机者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但也是高风险的交易机会。

  洪灏最后指出,如果谈判后通过的新法案没有对未来债务上限的讨论提出附加保险措施,那么用债务上限或其它关键问题为要挟产生的类似危机,很有可能不断重演,并使美国的借贷成本逐步上升。如是,美国国债将不再是剥削外国储户,尤其是亚洲新兴国家的储蓄来补助美国财政缺口的工具。到时,美国国债作为全球无风险收益率定价标的的地位,将发生根本的变化,而中国等国家的债券因为具有丰厚储蓄盈余,国际地位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等发展而得到提升,最后成为美国国债三十年超级大牛市的终结者。(中新网金融频道)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首都机场爆炸案案犯冀中星一审获刑6年
  • 体育亚预赛-吴曦破僵局 国足1-1客平印尼
  • 娱乐冯小刚录《我要上春晚》不谈春晚赞董卿
  • 财经诺奖得主席勒:中国房地产泡沫严重
  • 科技大二男生讲述富士康63天实习:感觉像僵尸
  • 博客习仲勋九死一生经历 世界上最强的少年
  • 读书扶不起的蒋三世:蒋家王朝为何后继无人
  • 教育衡水中学:吃饭4分钟系误传 国考报名
  • 徐斌:新科诺奖得主是穿上马甲的散户
  • 叶檀:房地产泡沫可能被夸大
  • 孙立坚:今年经济学诺奖金融独占鳌头
  • 姜国华:新科诺奖得主的学术观点差异
  • 友文:“我们都是罪犯”道出多少心酸
  • 新育:科技部长与新华社联手扼杀科研
  • 水皮:国际板为何成魔咒
  • 赵伟:后跑路时段民企和地方政府选择
  • 郎咸平:中国改革如何跨过深水区
  • 丁志杰:上半年经济形势与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