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24日电 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大势•大事•大市——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9月2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在会上指出,中国地方政府债风险主要的不是规模上,而是在机制上,是地方政府的量入为出和偿债意识不足。只有健全地方财政体系,才能真正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高培勇表示,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的不是规模上,现在往往一谈到地方债,总要关注中国地方政府有多少债务,有的说20万亿,也有的说30万亿,还有的说更高。但地方债最大的风险不在规模,而在机制。
高培勇指出,即使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经很大,但只要看一看中国政府现在的财政实力,特别是可以变卖的资产规模,甚至可以考虑到中国政府在借债问题上的信用程度,就能够应付当前的债务风险。
“但是问题在于,地方政府要想方设法借债,更大的问题是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借债的时候都没有或者很少考虑如何偿还。” 高培勇表示,如果一个人借债永远不想还,或者永远不想好好还的时候,这样的人的借债就是最大的风险,这是机制方面的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
高培勇表示,之所以中国的地方政府是这样一种债务人,与中国的财政体制有直接的关系。现在的财政体制表面上叫分税制,但实际上没有彻底地实行分税制。在中央政府眼里,地方政府都是需要管住的孩子,不具有独立的健全的自我理财的人格,让你干什么事就给你多少钱,这样的地方财政被叫做“打酱油财政”。
高培勇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分税制是财权与事权的分离,当一个人没有独立的理财能力就难对他所办的事、花的钱负起责任,因此要真正解决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问题,关键是改变中央对地方的“管孩子”思维和“打酱油财政”,建议将聚焦点放在地方财政体系健全上。要让地方政府有一个健全的处理自己收入与支出的资格和条件,做到所谓的财力事权相匹配。只有把这种事情处理好了,把这样的基础打造好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才能真正可能化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