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社论:地方债监督不应止步于晒总账本

2012年12月27日 04:19  南方都市报 微博

  今年初,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将地方性债务列入年度监督计划。前天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广州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首次得以披露。据市审计局报告,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2414.03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为1786.15亿元。

  去年7月,审计署首次公布了2010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达到10.7万亿元,约为当年GDP的1/4,庞大的地方债引发各界担忧,开始成为关注焦点。地方债最令人担忧之处不在于规模有多庞大,而在于其难为公众了解的隐性风险。现行《预算法》明确划定“地方各级预算依照量力而行、收支均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所以地方政府无权举债,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城投、城建等符合贷款资格的公司来进行融资,这就是地方融资平台。即使从2009年经济刺激计划出台以来,财政部开始重新代地方政府发债,数额也十分有限,例如,2010年财政部代发债券总共仅2000亿元,只占了当期10.7万亿元地方债总额的1.87%,可见地方融资平台仍然是地方政府进行融资的主要渠道。

  然而,由于平台公司有政府的隐性信用担保,可轻易获取贷款,却长期实行预算外管理,游离于公众监督之外,资金管理和运用十分混乱,每年均可审计出大量违规担保、违规典质及虚假出资等问题。但由于公司账目并不公开,所以债权人与银行均无法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规范对地方债的管理与监督,使地方融资平台的隐性风险变为显性,是多年来各界一直在呼吁的事。

  本次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将地方性债务列入年度监督计划,晒出了广州地方债的总账本,是在地方债的监督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为地方融资平台的隐性风险转为显性奠定了基础。此次晒账单,不仅晒出了地方债总额,亦列出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数额,报告显示,2010年末全市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融资平台公司举借1127.59亿元,这几乎占了全市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一半。

  根据审计局提供的数据来看,广州的地方政府债务在1987年至2010年这14年间涨了约60倍,截至2011年末,广州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的总体债务率为69.49%,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的总体偿债率为15.45%,并以均低于国际公认的100%债务率和20%的偿债率警戒线标准为由,认为风险总体可控。实际上,国际公认警戒线的标准是负债率60%,广州已经略微超标,况且,判断风险是否可控并不能仅根据总额,还需从资产负债比例是否安全、负债规模是否超出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实际承受能力、项目的后续盈利能力与偿债计划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考量。

  而若要将这些因素均纳入考虑,目前公布的总额完全未能满足监督与控制风险的需求,应公布更详细账目,以供公众监督。例如,当下可从公开渠道获取的城投、水投债务信息就让人一头雾水。2009年曾有报道指城投集团贷款813亿元改造旧社区基础建设,而水投则为治水贷款500亿元;但今年又有报道指城投的非经营性项目债务仅747.77亿元,而水投为治水负债350亿元;近日,前任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张杰明透露,截至2010年12月底,城投融资357亿元,水投融资220亿元。从这些零碎的公开信息,公众只能看到不断缩水的债务,而具体哪些债务已到期还款,哪些是新增债务,这些贷款投向何处,甚至其中是否有猫腻,都难以看出。如果连具体账目都无从知晓,更遑论监督债务、判断风险了。

  人大介入地方融资平台监督,晒出地方债总账,固然值得肯定,但对地方债的监督却远不能就此止步。在短期内,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实现的可能性较小,地方融资平台仍将是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渠道,不应游离于公众监督之外,应纳入预算监管,采取中期预算设立合理的偿债计划,并公开具体账目,以接受人大与社会公众的监督。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铁道部贪腐案开审 商人为刘志军介绍女星
  • 体育曼联3度落后91分钟绝杀 麦蒂获CBA首胜
  • 娱乐赵普回应毒胶囊事件:央视让我避风头
  • 财经药鸡事件发酵:麦当劳承认六和是供应商
  • 科技12306网站订票系统三天内两度瘫痪
  • 博客马未都:高铁服务是软肋 舌尖上的京剧
  • 读书乱象丛生:全面盘点二战后日本历任首相
  • 教育超三成青年有出国意愿 年龄越低越想出国
  • 育儿美国一妇女3分钟内产下5胞胎(组图)
  • 沈晓杰:是为人民服务 还是为人民币服务
  • 王小广:中国宏观经济将会走向哪
  • 何亚福:中国超低生育率的三大原因
  • 罗天昊:产业是城市经济的灵魂
  • 第一穷人:警惕中国楼市的另一种崩盘模式
  • 叶檀:2013年房价将稳步上升
  • 张化桥:建议发行中华地票
  • 张捷:革命斗争年代缺粮导致的惨剧
  • 黄鸣:我为何自己上场举报行业潜规则
  • 美国客:圣诞节是什么节 美国人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