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社科院专家:有钱不代表小康要看民众满意度

2012年11月09日 07:47  京华时报 

  十八大报告主题的确定以及文中多次出现的“小康社会”一词再度成为热词。如何理解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实现路径如何?本报记者就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智讯专家张翼展开对话。

  □概念理解

  小康社会并非单指经济

  小康社会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经济小康的概念,还应该包括政治小康、社会小康、文化小康,以及生态文明的小康。

  京华时报[微博]:如何理解小康社会这个概念? 

  张翼:作为十八大主题的小康社会,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经济小康的概念,还应该包括政治小康、社会小康、文化小康,以及生态文明小康。只有将这几个方面全面结合起来,才能准确理解和系统把握小康社会在新时代、新时期的新意,并制定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小康社会不能仅仅被理解为经济指标,也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收入指标和消费指标,更不能被仅仅理解为静态指标。而应该将其构建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指标,是需要在发展理念指导下逐步完善的指标。 

  京华时报:本次十八大报告,小康社会进入标题,文中多次出现,很快成为一个热词,背后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张翼:第一,小康社会内涵的丰富,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脱贫致富、对缩小收入差距、对安定团结的社会发展态势的渴望;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对社会安全、对生活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更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与法制社会建设的要求。第二,小康社会的新表述,还反映了全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目标定位的具体认识,它更进一步要求全党务实求真,在发展这个硬道理的指引下,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能力。第三,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具体目标,既是我们进行制度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我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不可少的、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阶段。

  □如何衡量

  小康与否看民众满意度

  这不是政府单方面说了算的,而是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的目标。因此要把政府的发展理念和人民群众满意度结合考察。

  京华时报:小康社会是否实现,如何衡量? 

  张翼: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我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之后的新目标,这是一个难度比较大,标准比较高的目标。这不是政府单方面说了算的,而是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的目标。因此要把政府的发展理念和人民群众满意度结合考察。另外,小康社会的实现一定要在缩小收入差距、在提供城市公共设施的均等化服务、在消除户籍制度带来的福利歧视、在为广大人民的正常社会流动提供公平公正的制度、在建立健全与中等发达国家相一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目标、在消除人们对老龄化社会的担忧、在真正解决看病难、养老难、上学难这些具体问题过程中才能实现的目标。 

  京华时报:曾经有提出过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比如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50%、每千人医生数2.8人等等,但部分指标我们已经实现了,目前有没有新的指标体系? 

  张翼:原来我们在研究小康社会过程中提出的很多目标,已经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实现了。在发展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已迅速提高的前提下,原来的目标已经很难说是“小康”。现在到了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应该有新的指标体系。我们需要在调查研究、在进行国际比较、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快乐感出发去制定新的指标,去衡量我们对小康社会的科学描述。

  □如何实现

  发展之外兼顾生态文明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京华时报:您认为,实现小康社会的路径如何? 

  张翼: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其中新的要求就包括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实现小康社会。 

  京华时报:如何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 

  张翼:当前的发展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就是要解决经济发展的动力、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撑点,要对经济发展的结果重新评估。要使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在翻番过程中,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自己生活的改善、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是使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要着力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京华时报:小康社会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应该如何理解? 

  张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完善程度实际上是我们国家要关注的。要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合法地进行利益表达、利益诉求,在依法治国的框架里实现法治政府。应该从广大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管理,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是不是健康等方面考察小康社会的质量。这是一个国家机制和民主机制建设的结合问题。 

  京华时报:从文化方面,报告讲到小康社会的时候特别提到了文化软实力的显著增强。您怎么看? 

  张翼:文化软实力的显著增强,有赖于真正使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成为民生之本的文化。一个具有文化软实力的社会,是民间文化充满张力与活力的文化,而不仅仅是阳春白雪的文化,更不是上层社会独享的文化。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性产业。 

  京华时报:如何理解小康社会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 

  张翼:十八大的最大创新,就是对“五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强调。因此,要把经济生活的改善与政治民主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将小康社会理解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理解为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理解为一个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生态生活都需要全面改善的社会。 

  京华时报: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张翼:报告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把每一个项目的上马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在一起,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结合在一起,对预备上马的工程项目进行必要的社会风险考察。

  □难题待解

  收入分配体制没有理顺

  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理顺收入分配体制、健全社会成员的公平流动机制,在制度上完善各级政府的决策机制,继续凝聚人心,团结发展,在发展与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解决我们遇到的难题。

  京华时报:改革跟小康社会实现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小康社会当前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张翼:改革开放与小康社会的发展要密切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相协调。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加快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体制改革过程中,创新发展新模式,全面理解小康社会的准确含义。而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理顺收入分配体制、健全社会成员的公平流动机制,在制度上完善各级政府的决策机制,继续凝聚人心、团结发展,在发展与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解决我们遇到的难题。 

  京华时报:此次为何修改两大指标,即GDP和人均收入指标?并限定了前提?比十七大的前提有哪些变化?相比十七大的要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难度是否更大?同时增加了人均收入这一要求,为什么?原来指标的制定?小康指标的变迁反映了什么? 

  张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翻两番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以往,在求得国内生产总值翻番过程中,没有很好顾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出现了有增长但却没有发展的困境,衍生出了收入差距过大的弊端。因此,十八大报告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翻番与城乡人均收入的翻番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目的就在于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并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张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马光远: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启动
  • 陈虎:如何诠释十八大倍增目标
  • 叶檀:GDP 人均收入2020年翻番意味什么
  • 时寒冰:人均收入翻倍能否改变中国国运
  • 张捷:巴塞尔枷锁与评级霸权制约中国
  • 李光斗:美国大选 罗姆尼有五大失误
  • 蔡成平:日本经济真的严重依赖中国吗
  • 李光斗: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打破哪些魔咒
  • 王海滨:世界进入经济危机的新阶段
  • 丁志杰:维护美元霸权是美国核心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