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从去年7%的高位逐步收敛,7月份为1.8%,许多人觉得可以松口气了,通胀的洪峰过去了吗?
CPI的回落并不意味着通胀危险的消失,对于以高度商品化和大量远期合约为特点的现代经济来说,通胀的传统规律正在被打破。通胀的发生机制日益复杂。过去几年间,全球央行为应对危机,拧开水龙头,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高能货币无法被实体经济吸收,必然加大通胀压力。这应验了货币学派大师费里德曼的那句名言——通货膨胀从来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超发必然引发通胀。
货币超发是通胀的指数化发动机。中国经济中基础货币存量已达百万亿元,现在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知易行难。货币创造缺乏有效的制衡力量,“就好像传说中的魔术师的徒弟,他念起咒语让扫帚担水,但却不知道怎样让它停下来。”谁也没有想到它会发展成恶性肿瘤,“没想到马戏团的狮子老虎会咬死驯兽员。”只要超发的货币没有被实体部门消化吸收,通胀的压力就如影随形。因为发出去的钱你又不能把它烧掉,通胀的老虎一旦出笼,想再抓回去,谈何容易。从货币逻辑看,中国经济的卧榻之侧,始终有通胀的老虎在打盹。
7月份的CPI虽然创出新低,影响权重也出现新变化,房屋租金的大幅度上涨,已“接力”成为CPI新的领涨动力。实际上,老百姓每天感同身受的“菜蓝子”和“米袋子”也并没有轻多少,普通百姓生活拮据。最近在泰州某县级市走访一处为几万拆迁农民建的保障性安置房。在养老院里,一位当年参加过渡江战役的老人,他说自己一袋米可以吃半年。老人以为笔者是社区干部,一把拉过去,凑着我的耳朵说:你下次来帮我拎桶油吧,再带点红糖,我好久没有油吃了,一桶油可以吃半年呢。
通胀的年代,民生多艰。这时候,理性的执政者更当用好经济减速的宝贵调整期,多办民生实事,而不是在传统的政绩指标和GDP魔咒下再大铺摊子,搞劳民伤财的看得见的大马路、大广场和雄伟的造城计划。多把财力用在民生改善,多把精力用在体恤民生疾苦上。多关心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实体部门。最近参加一个座谈会,多位企业主表示,去年以来,包括用工等所有生产要素成本都大幅提高,而终端消费品价格却持续下跌, 企业盈利水平下降,而税务部门一轮轮的查补税、提前缴税,让企业草木皆兵,企业对经济景气的预期不乐观,而这些都成为影响未来长周期通胀的不确定因素。
经济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合约组织,值得关注的是,在生产要素价格都上涨的背景下,水、电、汽、油等经济运行的基础性公共资源行业也酝酿着涨价压力,而这些基础价格的上涨必然会拉动成本上升。而公共资源都有垄断经营性质,垄断企业的涨价冲动是天然的。这些都是每一轮经济下行过程中加剧通胀预期的刚性因素,不容小觑。
在复杂环境下的CPI走低,让我们对通胀仍不能有丝毫的掉以轻心,因为现在面对的,不是一次普通的短周期通胀,其顽强程度和烈度可能超过以往任何一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