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余南平:大国成长不可能靠房地产完成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03日 11:26  南方都市报微博

  嘉宾简介

  余南平,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发展研究院欧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研究员;知名学者,对资本市场、宏观经济、欧洲社会经济问题等具有很深厚的研究功底;法国巴黎高师访问学者,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者,捷克查理大学访问学者;著名公共政策评论专家,曾担任第一财经,香港凤凰卫视(微博)等知名媒体特约评论员。

  中国的经济面临一个历史转型,面临“历史性穿越”。我所指的“历史性穿越”是指两个概念:第一,从经济成长史角度来讲,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我们人均GDP如何能够继续向上走,达到1.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水平?第二,从更宏大的角度来看,中国如何完成大国成长的历史过程?我们知道一个小国,它的经济发展有很多外在的依附性的偶然因素,但是作为一个大国来讲,它的成长就必须依靠自己的路径,我们也把这个路径称之为“大国成长路径”。

  中国经济不需要二次刺激

  中国经济现在面临很大问题,我们都非常清楚。当然从外围因素角度讲,目前整个欧洲面临非常严重的债务危机。美国处在一个最佳的位置,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复苏比较缓慢。我们本来应该收缩产能,但是却没有收缩,本应该淘汰的、落后的、调整的产能,又得到信贷的支撑,再一次盲目扩张。

  本次金融危机与人类历史上最有可比性的,就是在美国发生过的危机。美国在1929年出现过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的经济危机,美国的产能利用率下降到真正的低点。但股票价格跌到最低点却并不是1929年这次,而是在1932年。1939年欧战开始,美国产能利用率开始恢复。到1941年全面战争爆发,美国彻底介入欧战和亚太战争,美国的产能利用率、工业增加值才恢复到1929年的历史最高峰水平。

  面对现在的中国经济状态有什么办法呢?也有学者讲,需要二次刺激!刺激什么呢?向哪个产业刺激呢?因为现在找不到任何一个产业看起来是不过剩的,感觉都像过剩的。那么就要回到一个问题,我们要反思中国过去30年是靠什么成长的?我们得到了非常清楚的答案,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投资,包括房地产投资。这种投资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投资房地产、“铁公基”,另一部分是投资厂房。为什么?是为后面另“一条腿”,即出口做准备的,因为有巨大的市场在国外。所以现在产能和投资都是为出口和投资自身而滚动的,它的前进要素是对GD P有追求、借贷成本比较低、劳动力成本也很低。但“刘易斯拐点”已经到了,它不是劳动力总量供给的问题,而是劳动者结构和它的历史背景问题。

  外需没有多大市场了,要把产能转化为内需市场。当时4万亿出来后,媒体采访我,我说了一个观点:这笔钱是对抗金融危机需要花的,但是能否商量一下,不要把4万亿全部用于投“铁公基”,而是拿出2万亿投资在民生方面?包括卫生、教育、医疗等,也就是保障制度建设。这些做完了,老百姓的消费就会慢慢出来。现在他们为什么不敢消费?因为他们没有保障来进行未来消费。

  激活内需应创造制度前提

  中国要完成历史穿越,现在说得最多的就是结构转型。往哪转?创造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内需是需要有制度性前提的。这是什么样的制度?理论上讲,它与人的四个基本权利有高度关联性,只有当这四个基本权利得到保障以后,人们才敢消费。

  第一、就业,要有稳定的就业,才能为明天花钱。

  第二、健康权。也就是看病的权利,国家要保障基本的医疗覆盖。能不能创造一种集基本保障和效率于一体的新医改市场?怎么创造商业保险和基本医疗制度保障能够相互混合的体制?这是未来可取的方向。

  第三、教育权。怎么样做到公平有效的教育?现在教育成本的不确定性很高,小升初、初中升高中,大家都打破头。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资源不公平。

  第四、居住权。这是讲保障房,国家有责任保障人的基本住房权利。保障房根本就不可以有产权,它就是一个公立租房制度。被保障者今天没有钱可以住在公租房中,明天有钱了就要搬走。如果过十年后拿它的产权到市场上进行交易,这就是套利。

  如果这四个基本权利保障了、充足了,那么这个国家的内需消费的前提制度就基本建立了。

  当然现在理论界有一种错误的倾向,甚至有些学者也不是很负责任,站在某些利益集团的声音圈里。他们会说,房地产是最大的内需,似乎中国除了房地产以外就不会再有需求了。所以房地产的责任过去在中国很重大,今天有人依然认为它很重大,它既是支柱产业,又是内需消费的市场。这样它可不是很重要吗?一旦它要是没了,国家天都塌了。

  但是我要问的问题是,我们去研究世界历史,所有的成长大国中,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历史上把房地产作为这么重要的、唯一的支柱产业呢?我实在找不出答案,我没看到过!也没有任何国家的大国成长是靠房地产完成的。而我国现在就变成了这样的命题。所以很多狭隘经济学的所谓“常识”,有些是“歪理”,向老百姓制造各式各样的假信息,告诉大家,中国房地产市场是永远没有问题的,大家不要担心。难道只靠钢筋水泥就让这个国家变成强国、世界大国了吗?这是一个很错误的悖论。

  为什么我特别提到这个问题?因为房地产本身消费是长期消费,除了投资人是用全额来完成,一般人都是用按揭来完成的。如果长线消费的比例过高,那就势必没有即期消费,那么这个国家是没有内需的。

  如何创造内需市场?也是历史性穿越中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靠其他方面都没有用,只能靠制度设计,靠政策是没有用的。要把所有的要素都配得差不多,慢慢建起,才发现内需出来了,那时候就会挡都挡不住,因为人们敢刷信用卡、敢花钱、敢负债了。

  产业升级善用市场力量

  如何完成结构调整?因为现在产能结构非常简单,是靠外需,外需中靠出口,而出口就有出口竞争力的问题。如何来完成一个出口竞争力的全球调整,完成产业结构的全球调整?需要产业在全球从低价值链向更高的价值链转移。

  但我们没有原创技术,这又要涉及到一个体制比较问题。我们现在的研究体制、科研体制,目前来看不仅仅是脱离市场,同时它最大的毛病是主导者不对,现在的主导者是政府。我承认政府可以组织一些重大项目的攻关,但不可能由政府主导来搞所有产业、所有领域的创新,这个主角一定是企业。

  我们研究了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为什么在这方面,美国人能够站立在制高点上?因为这之前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革命的技术准备和技术储备、研究方向是在80年代美苏争霸的情况下诞生的,很多产品的研究,例如我们用的GPS、互联网以及很多的通讯工具等等,都是军事工业民用化的衍生。但这只是一个现象,问题是苏联人投入了很多钱,美国人也投入了很多钱,为什么美国把投资于军事工业的钱最后变成了巨大的全球科技市场,领先了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而苏联没有?问题的核心在科研体制上。我们现在的科研体制是从苏联搬过来的,研究所、研究院都是国家主导的。我们如果去看全球公共投资占科研投资的百分比,就会发现俄罗斯是非常高的,今天也是这样,政府拿钱做科研的比例非常之高。美国可能是最低的国家之一,但是政府自己不组织人做、不拨钱做,并不等于说它就不主导这件事情。怎么主导?通过政府采购、国防采购。在美国的所有部中、政府序列中,如果你认为一定有人在主导科技进步,有两个部:一个是国防部,一个是能源部。这两个部目前在主导美国的科技研究方向。它们做什么事情?例如要采购飞机或者其他产品,大家都可以来投标,谁中标我就给谁订单。美国是用导向型引导他们的科技创新。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况,例如杜邦公司很多革命性产品都来自于军队的需求。先有军队的需求,然后再把这项计划慢慢民用化。

  但是俄罗斯、苏联不行,苏联讲究军用的技术只能用于军队,与老百姓没有关系。所以投再多的钱都会死在里面,一分都不出不来。为什么?它没有市场,是计划经济。

  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讲,怎么完成历史升级?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创内需市场急不得。产业升级与创新国家内在动力、研究方向有关,也就是怎么来做这件事情。

  “二元经济”亟待改变

  我们有必要把中国今天的市场经济制度做一个总体性的勾勒和概括。中国的市场经济目前的特征,我把它称之为“二级经济”、“二元经济”,分两个层次。最上游、利润最厚的、有钱可赚的产业需要严格的许可,采用许可制度,赚钱的行业都要许可证。第二个特征,做这个产业的80%-90%都是国企,特别是央企。它们以各种名义为自己的垄断创造话语权。其实我的疑问不在于你是央企还是民企,重要的问题是国有企业也要接受公众的监督和审计。下游是什么特征?就是缺乏管制或者没有管制。它对应的是什么情况?假冒伪劣产品、坑蒙拐骗销售没有有效管理。缺乏管制,甚至管制寻租也发生在下游。

  这就是上下游两端的市场体系特征。美国在上游、下游也没有人管,想做什么都可以,只要条件许可就可以进入。监管方面,FTA每天在监管,食品监管也很到位,如果出现问题,企业会被惩罚得非常惨重。

  中国现在存在的问题非常典型,在这种情况下变成了悖论。产业升级,民营企业进不到高端,都在下游徘徊。让它们自己投钱,确实能力有限。那怎么办呢?只能依靠上游挣钱的企业,但是这里有个问题,这就是花的比赚的多。因为它不公开、透明,所以很难想象依靠这样一种封闭模式能够完成中国的产业升级。国企老总们热衷于什么?追求的是个人的仕途,所以这就是一个悖论。

  既然民营企业进入很困难,国有企业内在动力不足,因为管理机制没到位。那么中国真正的现实情况下应该如何完成另外一个宏大命题,也就是我提出的“中国成长”呢?我们做过一个比较,发现美国在20世纪60-80年代的转型过程当中有很大的特点,这就是很多公司变成了国际化公司、跨国公司、全球性公司。如果拿这一点作为对比,那么中国的确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我以全球企业国际化指标来讲,目前发达国家全球企业国际化指标占80%,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占30%-40%,而中国只有12%,在所有大国中占比最低。为什么有这个问题?因为有知识准备不足和技能准备不足的缺陷。

  中国在现今环境下,什么时候能完成历史性转型?多少年?我说很简单,美国花了20年,现在中国技术在进步,全球化影响在增加,只需要花5-10年就能彻底完成转型。现在我们着力点的方向还有吗?向哪里着力、投钱?我认为我们不能再犯2009年4万亿的错误。我们现在要做的、只能做的一件事情是国防工业的建设。

  怎么做?不能让国有企业和国有研究所独担,应该把这个领域打开,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用公开招标等透明方式。谁能做好就给谁做,不管身份如何。在这上面投点钱形成杠杆效应,未来的产出可能是它的10倍,但是前提是你必须用市场的力量来做这件事情。这样可以把军事工业装备的技术民用化,会产生技术溢出,这是成倍效应。

  余南平(本文为嘉宾2012年8月26日演讲稿,有删节)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日本东京都25人抵达钓鱼岛开展购岛调查
  • 体育英超-范佩西帽子戏法曼联3-2逆转胜
  • 娱乐80后夫妻4年结婚7次离婚6次被吐槽奇葩
  • 财经成品油10日再迎调价窗口 每吨或涨500
  • 科技美国试点超级WiFi 覆盖范围可达数公里
  • 博客名人送别陶伟(图) 马鼎盛:空姐被打疑点
  • 读书汪精卫贪二奶魂断上海 日女追星沦为性奴
  • 教育网传读大学成本: 一天不上课亏掉324元
  • 育儿3成幼儿园拒乙肝宝宝 雷人暑假作业(图)
  • 健康接吻会传染感冒吗 男性也需要自检乳房
  • 女性2013秋冬最in趋势播报 首饰狂人40款单品
  • 尚品那些买酒庄的有钱人 葡萄酒为何没葡萄味
  • 星座周刊鬼魅魍魉的一周 测试谁最爱你
  • 收藏王刚回应质疑:真的砸了宝相当于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