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财政拨款预算就大幅度“跳水”,充分说明“围观也是生产力”。
2012中央单位“三公”经费公开大幕于19日正式拉开。据财政部公布的2011年中央决算报告显示,2012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84亿元,与去年决算数相比,减少了13.8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21.45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3.48亿元,公务接待费14.91亿元。
中央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如期公开,主动接受公众检阅,朝常态化、制度化的方向演进,态度值得肯定。数字也相当喜人,据财政部此前数据,2011年中央“三公”总支出93.64亿元,较2010年的94.7亿元,同比下降1.1%,基本保持住“零增长”目标。令人“惊艳”的还在于,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79.84亿元,与2011年决算相比,下降高达14.7%!
中央单位“三公经费”公开仅仅一年时间,2012年财政拨款预算就大幅度“跳水”,充分说明“围观也是生产力”。去年7月,首度公开之后,有不少“板砖”飞向近年来“三公经费”不降反升之异象,并对公开的效用充满狐疑,今天财政部门终于拿出诚意。其中,国家海洋局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直砍”1175.54万元,商务部、气象局则分别砍掉457.63万元、361.81万元……
大刀阔斧削减“三公经费”亦反证这样一个结论:“三公经费”其实还有许多“水分”,还可以继续“甩水”、“拧干”。这从中央单位2011年“三公经费”决算可以窥斑见豹:有的单位出国(境)费用每人(次)高达11.26万,有的单位只需1.5万元,相差足足7.5倍。假如说出国(境)缺乏可比性,不妨以公车运行费为例:海关总署车均运行费是2.17万元,而中国电监会车均运行费是13.35万元,同为国家机关,同为公车使用,后者竟然是前者的6倍多,这是为什么?个中有多少“水分”可挤?车均运行费高得离奇,或有特殊情况,但因缺乏足够信息,公众未能冰释。
与去年的决算相比,中央单位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虽有进步,仍嫌不足。有一些问题仍然是问题,进展乏力。譬如物议甚烈的透明度,截至19日19时,已公开“三公经费”的92家中央单位,只有少数单位公布了部门人数,其余皆处于“未说明”状态,有些部门甚至连出国团组与人数、公车保有量与新购置数空空如也。
还有对公众意见的反馈度。去年,某部门因出国(境)费用比例超过“三公经费”总额的五成而引起广泛质疑(因其业务不需要太多出国考察),而2012年的“三公消费”预算中,该部的出国(境)费用仍比2011年决算多出近百万元,说明公众的合理质疑并未在预算中体现。
在中央单位集中公布“三公经费”前夕,国务院于7月9日公布了《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行的《条例》明确,要严控“三公经费”规模和比例,不得采购奢侈品、超标准的服务或者购建豪华办公用房。如何才能将“条例”从纸面落到地面?一方面行政部门当以更大的诚意对待法规条例和公众意见,为社会监督创造便利;另一方面,也需要公众报以更大的热忱,继续围观“三公经费”预算、决算,助催行政机关廉洁、高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