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以深化改革激发可持续发展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9日 17:25  国际商报微博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国际商报报道 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今年中国经济运行过半。尽管年中“成绩单”还要过些日子才能张榜,但上半年的经济走势已经明朗,人们已能对全年经济增长情况和下一步政策重点进行初步预判。

  上半年经济增速持续回落

  “现在本该是生产旺季,但今年以来企业都没有满负荷运转。在手订单少了10%,担心‘旺季不旺、淡季更淡’。”主攻欧美出口的纺织面料企业浙江红绿蓝公司副总经理黄新明,最近的压力不小。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细胞,已切身感受到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回落。“这一轮增速下行,依然具有明显的输入性特点。道理很简单,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深度影响中国经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如是说。

  今年以来,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国经济复苏进程也出现波折,中国仍然处在低迷的世界经济大环境中。“中国经济增速回落也有内部因素,那就是过去长期快速发展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经济长期过于依赖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部分产业技术落后、民间投资进入实体经济积极性不足、居民消费受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制约等。

  内外因素共同发力,造成中国经济增速从去年一季度的9.7%一路回落至今年一季度的8.1%。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将会继续回落。

  尽管对二季度经济增速的预测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经济增长仍然处于年初提出的预期目标区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是7.5%,而此前“十二五”规划对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年均7%。“对于经济增速回落,一方面要看到目前的增速仍处目标区间,不必恐慌;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止回落过快影响民生,尽快落实‘稳增长’政策措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

  下半年有望逐步企稳回升

  面对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宏观调控政策已进行了预调微调,“稳增长”的号角吹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有望逐步企稳回升,但回升的幅度不宜预期过高。“面对未来的发展,我们要有信心,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直言。

  此轮政策预调微调其实在去年年底就开始了。今年5月份,决策层更是明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国‘稳增长’在货币和财政政策上都有很大的回旋余地。特别是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回落,为政策预调微调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指出。

  最近一段时期,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密集出台: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结构性减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鼓励民间投资准入、刺激节能产品消费、启动一批“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最新数据显示出“稳增长”措施开始见效。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虽继续回落,但回落的幅度从5月份的2.9个百分点收窄到0.2个百分点;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前4个月只回落了0.1个百分点;5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后,同比实际增速比4月反弹了0.3个百分点……

  更加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种种迹象表明,下半年中国经济逐步企稳回升可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预计,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将出现反弹,四季度增速将进一步反弹。“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反弹不会十分强劲,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刘元春判断。在他看来,不仅下半年世界经济走势仍将充满不确定性,而且中国经济内部结构性矛盾的调整难度也比较大,不宜预期过高。

  抓机遇调结构促改革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许多人把关注重点放在增速上。其实,利用增速回落形成的倒逼机制,抓紧解决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关键。“增速并不是中国经济的最关键问题,关键在于,这样的增速是建立在怎样的微观经济活动基础之上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强调,下一步应当更加重视解决企业的创新和效率问题,这要靠调整结构、推动改革来实现。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今非昔比。如果还抱着过去两位数增长的心态不放,就有些不合时宜了。2002年中国经济总量逾12万亿元,2011年逾47万亿元,中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分量已大不相同。随着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提高,环境资源约束的加大,民众诉求的多元化,中国经济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今年应当能够实现全年8%左右的增长。但如果增速回落了,而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却没有实质性进展,这才是值得担心的。”姚景源的话发人深省。“现在真的感觉到了,产品再不升级换代就真的没出路了。”浙江温州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家告诉记者,因为成本原因,企业一直在生产一种本该被淘汰的印刷感光材料,现在却遭遇出口受阻、内销乏力的困境。企业发展必须闯过技改这一关,可2000多万元的技改投入让他很是发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建议,应当趁机加大对产业升级的扶持力度,抓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尽快形成中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解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根本在改革。要抓紧推动打破垄断、调整收入分配、转变政府职能等领域的改革,为新一轮更高质量的增长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

分享到: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