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姚远:以房养老 推动养老方式创新和内容扩展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1日 16:34  人民网微博

  人民网(微博)北京7月1日电 (记者常红 罗旭 刘茸)在今天举办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姚远指出,在当前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我们应推动养老方式创新和内容扩展,如,以房养老的问题,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候鸟式生活,非血缘关系大家庭,即与同学、同事,或者朋友联合建立起一个大的家庭。此外,还应提高老年群体在社会养老服务建设中的参与决策的程度,让他们更有尊严、权利和话语权。

  认识老龄化问题应从从理论角度和数据分析的角度来分析。从理论的角度上有三个:一是生命历程理论,不同时期,或者不同队列的老年群体,他们的差异实际上和他们出生、成长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差异,以及个人对事件的把握是不同的。

  第二是动态老龄化。强调用动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老龄问题。老年群体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群体,不同队列的老年群体在变老过程中是不一样的。另外,老年群体的变化是和社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的,实际上形成了两个结果,提高了老年群体的素质和能力以及老年群体的期望。所以,如果说社会结构的发展,调整不能够满足老年群体的期望,就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和不和谐,同时也促使老年群体来推动社会结构的变迁和调整。从老龄化的马太效应来看,老年群体本身所形成的优势,特征以及参与流动性,会随着集聚、延续和扩展不断强化,老年群体新的特点更加突出。

  第三,混乱理论,老年群体更新可能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正负多方面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还有负面的影响,并且影响具有一种时间推移不断放大的特征。所用的一种理论就是蝴蝶效应,对于老年人来讲,他们出生的时候、成长所形成的一些特点,到老年期以后,可能会引起一个更大的变动。这三个理论实际说明了,老年群体更替实际上是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社会发展在老年群体身上的一种更新。

  姚远介绍说,从数据上来看,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第一期的数据来分析,从人口学的特征上来看,40、50、60三个群体中的离婚比例是逐渐在提高的。40后最低,50后最高,60后可能就更高一些。第二个特征就是受教育情况较好,随着40后、50后、60后群体的变迁,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是在不断提高的。7.7年、8.05年、8.88年,都是在提高的。第三个特征,从自评健康水平上来看,基本上水平相对来说都是比较高的。第四个特征是少子化的现象非常明显。从40后、50后、60后上来看,平均生育子女数量,40后是2.7个,50后是1.85个,60后是1.55个。

  从经济学的特征来看,一是从他们的工作性质上来看,他们受雇于他人和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的比例是在下降的,40后占到83%,50后占到77%,但是到了60后只占了66%。另外他们从事个体户和自由职业的比例是在不断升高的。从工作的单位性质上来看,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40后是最高的,但是60后是最低的。相反,在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40后是最低的,60后是最高的,反映了他们的工作情况。

  从收入平均值上来看,40后的平均值低一些,60后比较高,从50后来讲,他们是处于中间的状况。虽然他们的收入增高的过程,40后低一些,60后高一些,但是当被问及对于工作报酬是否满意的时候,他们普遍都认为,差得很远。不满意度,60后最高的,40后略低一些。

  从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来看,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从40后到60后是不断下降。从完全没有参加保险比例来讲,是在提高的。从社会医疗保险的情况来讲,也同样呈现这样一个趋势。从购买商业保险的情况来看,80%以上都没有买过商业保险。从家庭经济情况来讲,情况是比较好的。从这三个不同队列的情况上来看,自有私房,和已购房的比例是很高的。另外从他们居住房子的面积来讲,基本上都是人均使用面积在30平米以上。

  从城乡的差别来看,农村的人均使用面积要大大高于城市的人均使用面积。从家庭收入情况来看,50后的家庭平均年收入水平比较高,60后的,40后的家庭年收入比平均值略低一些。从家庭人均年收入来讲,50后的比较高。

  从家庭收入结余情况来看,50后家庭的结余值比40后、60后要高得明显。从生活习惯和社交网络,他们使用网络的比例都相对比较低。但是60后群体使用的比例比40后、50后略微高一些。从拥有电子邮箱的情况来看,这三个群体拥有电子邮箱的情况都不是非常令人满意。从生活习惯和社交网络上来看,社会网络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非亲属的交往中,40后非亲属社交网络最小,60后最大。在与亲属的交往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增龄,与朋友等非亲属的社交网络逐渐减少,而亲属的社交网络基本维持不变,人们脱离的是非核心关系。

  从社会心理特征、观念态度与心理特点来讲,90%左右没有宗教信仰,对所处社会阶层评价比较消极,40后的内部凝聚和沟通协调特征明显,60后的冒险性特征比较明显。50后和60后自控性较高,50后坚持性和隐忍性较高,40后整体快乐感最强,相比60后和50后,整体快乐感是比较弱。

  从研究文献来看,50后、60后,特别是50后群体还有一些群体特征,比如责任感、进取心、团队意识;从消费观念上来讲,他们有一定的消费意识,但是比较实在、谨慎;从休闲方式上来看,主要是参加体育活动比较积极,同时也拥有使用电脑和上网浏览的习惯。

  姚远表示,从理论角度和从数据的角度来看,不同队列的老年群体,他们对于社会养老服务影响的因素是有差异的,但是总的来看,老年群体更替影响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途径可能是三个途径:从群体的角度来讲,这个群体的主体化、利益化、团队化,使他们可能更加注重利益的追求。另外,他们的意识特征,比如权利意识、前瞻意识加强。另外行为特征,主动性、参与性、创新性提高。从老年群体更替来讲,新的老年群体最大特点是有思想、有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老年群体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影响,姚远认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动态视角和前瞻性视角,进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时,应该考虑到老年群体的更替问题。

  第二,要构建一个大养老概念。现在社会养老服务,已经不是局限于吃喝,不是局限在一个维持基本生活和服务的范畴上。对于社会养老服务来讲,应该进行立体式的服务,从物质到精神,到社会参与,从个人利益到他的权利,要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服务,同时要把社会养老服务和国家老龄产业的发展,和国家社会建设和执政理念的落实都要结合起来。

  第三,强化服务的整体性,对于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来讲,不仅仅是养老机构、社区服务和居家服务的问题,还有一个公共政策、老龄市场的问题,一定要在制定各种公共政策的时候首先考虑到老年人和老龄化的问题。

  第四,提高服务质量的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安全性、人性化。

  第五,推动养老方式创新和内容扩展,比如,以房养老的问题,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的问题,还有候鸟式的生活,网络、旅游、健身、就业等等,这也是养老方式创新和内容拓展。另外还有大的家庭,不是说有血缘关系的大家庭,而是非血缘关系的,与同学、同事,或者一些朋友联合建立起一个大的家庭。

  第六,提高老年群体在社会养老服务建设中的参与决策的程度,他们更强调尊严、权利和话语权。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