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能否坚持改革决定中国前途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1日 23:55  经济观察报微博

  周为民

  邓聿文是我在学习时报社工作时的同事,一向关注现实问题,文章写得快,写得多,也写得好。多年来,他就大量的经济与社会现象在众多媒体上发表评论,按照改革的方向来观察分析问题,总体上持论得当,也每每切中肯綮,在社会舆论中颇具影响。

  《中国必须赢》是他新近出版的一本书,同样表现出上述特点。这本书着眼于中国发展的全局,以强烈的危机意识,提出并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十个突出问题,阐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和主张,其集中、翔实、深入,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现在才受到关注,事实上它们都是近年来广为社会议论的一些焦点。而邓聿文在这本书中所做的工作,其首要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实证研究,他对这些全局性的问题、重大的民生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作了相当全面、详尽的描述,很有助于人们更充分地了解目前阶段上中国经济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基本状况。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或许更由于政府财力和资源控制力的超常增强,在社会思潮中出现了一种虚骄的倾向。盲目的“盛世论”,把本是改革对象的一些旧体制因素和存在于较低发展水平上的一些现象当成独特优势来颂扬的肤浅的“模式论”,实际上徒然为“中国威胁论”提供口实的那些妄论,都是这种倾向的表现。如被这一类大言炎炎的夸饰或来自海外的廉价奉承所惑,我们就既不能正确总结成功经验,又不能清醒认识影响中国发展全局的种种深刻、紧迫的问题和矛盾。器小易盈,虚骄误国,而要防止或纠正这种有害的倾向,首先就需要郑重、切实地正视问题,揭示矛盾,更何况这些问题和矛盾及其造成危机的风险已经十分突出乃至尖锐地表现出来,其严重性和紧迫性已经无可回避,不容掩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书从十个方面对目前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和矛盾所作的全景式揭示,是很有益的。尤其重要的是,作者对问题的描述既不是空泛的议论,也不是偏激的渲染,而具有理性求实的态度,因而是有说服力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惊人。但多年来,各方面的问题又如此突出,有些问题更不断加剧,愈演愈烈,甚至到了失控的地步,以至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乱象。原因究竟在哪里?一种流行的解释将其归结为由GDP水平造成的某种必然性,据说人均GDP 1000—3000美元的阶段,必然是一个“矛盾凸显期”;现在中国人均GDP已超过了4000美元,矛盾却更加“凸显”,于是又据说到这个阶段,就有一个“中等收入陷阱”。这种所谓从国际经验中发现的“规律”是很可疑的。即便在统计学意义上大致可以作类似的归纳,它也只不过是说了现象本身,而不是对现象的解释,因而是无济于事的。另一种十分有害的思潮则是把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归咎于市场经济。这种思潮的基本指向是动摇、否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主张向旧体制甚至“文革”路线倒退,而这正是20年前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告诫后人应主要防止的“左”。“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邓小平当年总结深刻的历史教训,着眼于中国长远发展的战略大局而留下的最重要的告诫之一,但若干年来,却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个至关重要的告诫,而左的乃至极左的东西重又滋长蔓延,甚至一时间在有的地方甚嚣尘上,其有害影响不能低估,不能继续乡愿式地对待之。

  应当看到,目前阶段上的种种问题,是体制性、结构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加剧,决不是因为改革的方向和道路错了,而恰恰是因为改革的任务还远未完成,即人们所说的改革还不彻底、不到位,因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仍面临着多重体制障碍。那么,改革的“不彻底、不到位”表现在哪里呢?第一,不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久未取得足够的实质进展,以至旧体制的经济与社会控制方式仍在这些领域和环节起主要的支配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在要素市场上,主要还是由行政权力支配资源、控制市场;第二,在改革过程中,一些以改革的名义来推行的措施、做法实际上脱离或是背离了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精神,即脱离或是背离了市场经济的逻辑和改革的富民目标,这个问题与上述第一点相互强化,使矛盾更为突出,导致许多民众的权益受损,而一些具有权势的群体则大量获取特殊利益;第三,近些年来,面对矛盾和问题,在相当多的各级干部中,很大程度上丢失了二三十年前全党所具有的那种奋发有为、锐意改革的方向感、责任心和勇气,坚持和深化改革的任务逐渐只停留在口号上,有的徒为具文,使改革在不少方面陷于停滞,甚至出现倒退的状况。这就造成诸多问题和矛盾的进一步累积、加剧和尖锐化。

  邓聿文书中所揭示的十个大问题,根源就在这里。也就是说,目前阶段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种种深层问题,集中到一点,是远未完善的体制不足以支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问题,亦即改革被迟滞、延宕的问题。如果讲危机,中国最大的危机是不改革的危机。当年,邓小平严峻指出,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由于不辞万难地坚定推进改革,中国的共产党、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才得以从死路转向了生路,并焕发出勃勃生机。现在,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重又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千万不可坐拥改革“红利”日子好过就不想继续改革,而在危机因素积累加剧、风险和压力加大以后又不敢继续改革。如因此任由改革停滞、倒退,那就一定是死路一条。在今天的中国,离开改革开放,离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的要求,试图袭用某些旧意识、旧方式来应对问题和矛盾,是注定没有出路的。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在今天的中国,不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完成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就不可能实际地、普遍地、长久地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从而就不可能长久地保持共产党的地位和社会主义的地位。

  因此,要解决中国目前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根本之道在深化改革,有些方面更是要重启改革。在这本书中,贯穿始终的主张正是如此。以改革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防止危机是其中心观点,这个观点也鲜明地体现在每一章的标题上。全书十章,论述经济增长、垄断与管制、财税、民企发展环境、品牌、金融、住房、教育、养老与医疗、商业伦理这十个方面的问题,每一章的标题都由两层意思构成,一是讲问题,二是讲改革,十分醒目地表现出强烈的改革意识。作者是在“中国必须赢”的书名下展开论述的,从这个主旨出发,全书以改革的主张对“中国怎样赢”的问题做出了回答。的确,尽管目前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只要不僵化不停滞更不倒退,坚定深化改革以攻克、排除深层次的经济与政治体制障碍,中国发展的空间仍是十分广阔的。

  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民众对改革的支持程度降低,改革的动力衰减。但对这个问题要作分析。深为民众不满和怨愤的是寻租、腐败、分配不公、机会不等、侵害民众权益等现象,由于这些现象是在改革过程中发生的,加上某些错误思潮的影响,所以部分民众的不满也指向了改革,这是可以理解并完全可以澄清的。这些现象的根源,主要在于作为旧体制的基础和核心的垄断与权力控制方式在若干方面未经有效改革,也在于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措施虽名为改革,名为市场化,但其实不符合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与逻辑,因此,民众所不满和怨愤的真正对象是这两类问题,而民众的这种不满正是改革的动力来源。为今之计,第一,所需要做的,是正确说明问题,从而按正确方向,即按照市场经济(实质是民众的自主经济)的逻辑和富民目标,按照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的要求,来全面推进改革。这样,民众对上述不合理现象的不满就将转化为推进改革的强大动力。事实上,对于这样的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广大民众是强烈期待的。第二,所需要防止的是被动消极地应付或压抑社会的不满,以至越是如此,不满越甚,压力越大,又越不敢改革。第三,所需要警觉的,是利用社会的不满,以倒退的主张和行为蛊惑民众,形成重又退向老路之势。

  中国的局势又到了一个紧要的关口,人们都在思考、讨论并提出各种看法。邓聿文以他这本新书,表达了他的思考和主张,也再一次表现出他的责任感和才华。我认为,这是一本按正确方向提出并分析问题的书,是一本为坚持改革提供思想支持的书,尽管书中的个别观点,如对外资作用及其在中国的并购行为的批评,对“以市场换技术”的批评,是否完全妥当,还可以再作商量。

  (作者系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来源:经济观察网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