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伊核对抗可能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变数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09日 15:23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严于龙

  近来,伊朗核问题导致的美伊核对抗甚嚣尘上,欧盟石油禁运更是将伊朗核问题推上风头浪尖,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欧债危机风雨欲来之时,美伊关于伊朗石油出口的制裁与反制裁、封锁与反封锁,牵动了全球特别是对伊朗和海湾国家石油有高度依赖国家的神经。作为伊朗和海湾国家石油的进口大国,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如果伊朗和海湾国家石油出口受阻,中国的能源供给将不能得到保障,对中国经济发展可能带来致命打击,这是今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面临的重大变数。

  2012年,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这是国内外各预测机构的主流观点。但是,目前存在一个很大的变数,既不是来自欧元区的债务危机,也不是来自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而是来自围绕伊朗核问题美伊之间的制裁与反制裁可能导致的石油供应的中断和油价的波动。美国要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伊朗威胁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随着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和演变,出现局部封锁、影响霍尔木兹海峡的正常通航的可能性比较大。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国内需要的油气资源就可能得不到保障,要么付出高昂的代价,这将使中国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为此,我们不得不防,未雨绸缪,确保能源供应,方能处于不败之地。

  一、未来事态发展的可能走向

  欧盟外长会议1月23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会议通过了针对伊朗核问题的石油禁运令。从即日起,欧盟将不再与伊朗签署新的石油合同,已经生效的石油合同被“宽限”执行至7月1日。同时,在金融方面,欧盟将冻结伊朗中央银行在欧盟境内的资产,并禁止其与欧盟金融机构进行黄金及贵金属交易。

  针对欧盟通过的石油禁运制裁,伊朗“先发制人”反制西方,欲对欧盟断油,惩罚欧盟,使得欧盟继续从伊朗进口石油6个月缓冲期的计划落空。

  欧盟禁运伊朗石油,但亚洲并不买帐。中国和印度重申不予支持。不同于日、韩的犹豫不决,土耳其快速回绝美国要求支持禁运的呼吁。由欧盟响应美国倡议对伊朗发起的石油制裁并不会产生太大的效果,但是,如果加上其他主要进口国家(中国、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在美国的压力下,减少从伊朗的石油进口,且如果沙特能够弥补缺口,保证欧盟和那些减少伊朗石油进口国家的需求,那么伊朗每天260万桶左右的石油出口就可能被腰斩或减少更多,如此,85%收入来源依靠石油出口的伊朗就可能难以支撑。

  伊朗对欧盟断油,对欧盟特别是对南欧几个国家影响很大。欧洲每天大约从伊朗进口45万桶原油,其中以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对伊朗石油的依赖程度最高,分别每天从伊朗进口18万、16万和10万桶原油。如果伊朗对欧盟停油的话,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将遭受致命打击。欧盟国家未来可能将被迫继续购买伊朗石油,但却不得不间接地从中间商手中购买。那些严重依赖伊朗石油的欧盟国家将失去此前预计的寻找伊朗石油替代品的缓冲时间。而伊朗在与希腊的原油贸易中给予了希腊政府延后60天偿付款项的优惠条件。希腊政府很难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提供类似优惠的石油供给国,希腊在石油进口上的支出或将因此而增加。

  客观上讲,伊朗主动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封锁关系重大,将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的反对,温总理访问海湾国家已经明确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同时,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又是一把“双刃剑”,于人于己皆有不利之处,所以,伊朗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实施,不会轻易采用封锁海峡这种极端的鱼死网破的手段。

  但是,树欲静风不止。如果欧盟的石油禁运,起到了预期效果,使伊朗石油出口受到严重打击(减少一半或更多),那么就可能迅速波及伊朗政治、社会等各领域,致使伊朗内部一团糟。但如果石油禁运的效果不佳,对伊朗石油出口影响不大,那美国和西方盟国也不会善罢甘休,听任伊朗发展核武器,美国必然会在海湾地区制造事端,逼伊朗就范。

  未来事态发展很可能出现如下几种情形:(1)伊朗石油出口严重受阻,威胁到伊朗政权,伊朗有可能进行报复,局部封锁或骚扰霍尔木兹海峡,使海峡的通航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全球的能源供给;(2)石油禁运对伊朗影响不大,一是美国和西方盟国可能对伊朗海域实施局部封锁,划定禁航海域,拦截由伊朗出发的油船,控制伊朗的石油出口命脉;二是以色列可能对伊朗采取外科式手术,军事打击伊朗核设施。此举同样将遭到伊朗的强烈报复;(3)引诱伊朗封锁海峡,使伊朗与全世界对立,一方面打击中国等严重依赖海湾国家石油的国家经济,另一方面,借机发动对伊朗的全面战争,一举降服伊朗。

  二、对中国能源供应可能产生的影响

  美伊核对抗和石油禁运,单从经济上来讲,对中国影响可谓巨大。

  2010年,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426千桶/天(见图1),占中国总进口的8.9%,占中国从海湾国家总进口的21.7%。而从海湾五国(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曼)进口原油总量为2058千桶/天,占中国总进口的43.0%。

  图1

  由此可见,海湾地区的能源供应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仅仅切断伊朗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中国每天将面临40多万桶的原油缺口;如果切断海湾国家的石油出口,中国每天将面临200多万桶的原油缺口,还不包括LNG、成品油、燃料油等其他能源化工产品。

  中国没有参与对伊朗的石油禁运,依然保持与伊朗的正常贸易关系,甚至有国际媒体认为,中国将从欧盟石油禁运中得到更多的伊朗石油供应,实际情况是中国已经开始减少进口伊朗石油,但即便如此,照现在的情势发展来看,不能排除伊朗石油出口有被强行切断的可能,要么石油生产设施、石油运输管道被轰炸,要么出海港被禁行或被拦截,伊朗石油出口肯定有被阻的那一天。

  而伊朗石油出口一旦被阻,很有可能引发伊朗报复性地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且不论伊朗是否有能力封锁,或者是否将遭到美国毁灭性的打击,但完全可以想象,霍尔木兹海峡通航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此外,伊朗也有可能报复那些帮助美国的海湾国家,轰炸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设施、运输管道和油轮,对海湾国家的石油生产和运输造成致命打击。如此,中国每天200多万桶原油供应将遭遇严重影响,这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困境。而一旦伊朗试图阻止霍尔木兹海峡正常通航或打击海湾产油国的石油生产和运输设施,此前尝试从伊朗以外的海湾国家增加进口原油,也变得毫无意义。

  不过,美国等西方盟国也不可能允许伊朗长期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他们自身利益也将受到严重影响。虽然美国与伊朗没有石油交易,但与其他海湾国家有密切的贸易往来。2010年,美国原油进口来源主要来自加拿大、墨西哥、沙特、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占其全部原油进口的比例达到18.4%(图2)。此外,印度、日本和韩国的石油进口主要也来自海湾地区。

  图2

  三、对中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尽管国内、国际权威机构普遍调低了对中国2012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但我们综合判断,今年中国经济将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季度看将呈“前低后高”的发展态势,全年可望达到8.5%以上。目前看来,最大的变数可能出现在伊朗问题引发的石油供应的冲击。针对可能出现的石油供应的冲击,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一是动用国家战略储备。鉴于中国目前的储备能力有限,可以动用的石油储备只有1亿桶左右,相当于我国10余天原油进口量,加上国内商用石油储备能力,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可达到20天左右原油进口量。如果出现最坏的情形,霍尔木兹海峡遭到完全封锁,45%左右的原油进口要靠国内储备来弥补,这样算来,动用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理论上可以应付45天左右。

  二是进口转向海湾以外的产油国。一旦海湾国家石油出口受到冲击,受到影响不仅仅是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及其他亚洲主要经济体对海湾石油也是严重依赖。中国进口转向海湾国家以外的市场,其他国家也一样会转向,海湾国家以外的产油国其剩余产能远不足以弥补海湾国家的出口量,比起其他国家的软硬实力,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能保住原有的进口量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增加进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是国内增产。近年来,国内原油生产总量接近上限,增长已经明显慢放缓,2011年全年增产不到1%,新增产量主要来自海上,陆地产量不升反降,而海洋石油遭遇泄露,蓬莱19-3全油田停产。即便是恢复停产油田的生产,提前开采预备油田,国内增产潜力也十分有限。

  所以,针对伊朗问题可能引发的石油供给冲击的变数,我们应对的办法非常有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极其复杂的,影响的因素也很多,有些在短期内我们能够减缓(比如供给),有些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比如持续时间和价格)。变数出现的越早,影响就越大;冲击的程度越大,影响也越大;价格上升的越高,影响也越大,等等。

  如果中国的能源供给出现严重短缺或价格飞涨,最坏的情况,极有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出现局部时段的严重衰退,继而有可能影响未来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推迟崛起的时间,这是我们不得不预防的结果。

  四、中国应对策略的建议

  中国严重依赖海湾国家的石油进口,对于当前的美伊核对抗和石油禁运,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除了发挥中国应有的外交和地缘政治的智慧外,应该迅速采取如下一些应对措施,确保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供应得到保障。

  1.动用社会一切力量,加大石油储备。鉴于当前我们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能力不足,可以由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出面,征用地方和社会闲置储备能力,尽快增加国家石油储备。对于国家能源公司,要充分利用现有储备仓容,做足商业储备,以备不测,确保国家能源供应。

  2.密切跟踪美伊事态发展。在可遇见的事态恶化的前期,国内采取原油限产,按10%比例限产,可以储备40万桶/天左右,而限产部分可以利用国际贸易来弥补;同时加大勘探力度,寻找新的油气田,挖掘国内石油生产潜力,储备地下,备而不用。待危机到来、遭遇油荒时,再开足马力,全部恢复国内生产,及时开发储备油田,全力满足国内供应。

  3.放松管制,促进民间石油进口贸易。从国际经验来看,“藏油于民”已成为石油储备主要风向标,欧美等国和日韩都有商业石油公司、民间组织机构参与国储,并占据着很大的份额。在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对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发现,民营石油企业总计拥有约3000万吨的仓储能力,其中部分成规模的民营油企已具备参与国家石油储备建设的基础,但大部分储罐的使用和周转率却较低。据估算,民营石油企业现有储备能力的50%以上,即大约1500万吨可用于国家石油储备。而让民间参与国储,首先要放松国家石油进口管制,开设民间进口配额,发挥民间优势,到国际市场上寻油。

  4.加快进口来源多元化、逐步减少对海湾石油的依赖。美国深受几次石油危机之害,特别是“911”之后,加快推进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取得成效。对海湾国家的石油依赖已经由高峰时期的8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20%以下。进口来源地转向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非洲的尼日利亚和拉美的委瑞内拉。中国目前石油进口有40%以上接近一半来自海湾国家,我们需要加快多元化步伐,加大从北美、拉美、非洲和独联体等产油国的进口,逐步减少对海湾石油的依赖。

  5、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努力避免美国和西方盟国军事打击伊朗石油生产和运输设施;努力避免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或影响海峡正常通航,即便发生封锁,也要把封锁限制在有限时间内。

  (作者系中央企业能源经济研究专家,博士)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