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评论 > 2012年2月经济数据 > 正文
谭树森
国家统计局2月9日公布的1月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5%,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5%,影响CPI同比上涨约3.29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仍然扮演着物价上涨的“主力军”。
从人均收入来看,我国中低收入人群依然是社会的主体,食品消费占据居民消费支出的较大比例,食品价格的上涨对居民消费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控制物价涨幅是经济增长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
同时,4.5%的物价涨幅高于我国目前3.5%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相关数据,从2010年2月CPI涨幅(2.7%)超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以来,已经连续24个月CPI高于同期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实际利率为负。
负利率长期化正在对我国的财富分配产生消极影响。通货膨胀的财富分配效应被形象地称为“富人从穷人兜里拿钱”。在物价上涨过程中,普通工薪阶层、退休人员以及农民工等中低收入人群,所受影响最为显著。他们的投资能力弱,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机会较少。为了规避风险,很多人只能把积蓄存放在银行里,负利率的结果便是财富不断缩水。
另一方面,一些行业则从负利率中获得更高收益。以银行业为例,目前我国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是3.5%,贷款利率是6.56%,利差约为3%。银行还持有企业和居民的大量活期存款,支付的利率更低,因此许多信贷的实际利差超过3%。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利差给银行带来的利润,其中一部分就是居民储蓄的收益转移到了银行。较大利差的产生源于我国的利率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迫在眉睫。
负利率还会对人们的投资理财行为产生不良导向。我国一些地方的民间高息借贷一度十分猖獗,被裹挟其中的不乏普通工薪阶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实施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和货币超发,使得负利率成为一种常态。办实业的投资回报率不高,过剩的流动性就流向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和高利贷市场。一些人不务实业,专注于投机炒作,催生和加剧了某些经济领域的泡沫化。
因此,以利率市场化为方向,让资金价格“随行就市”,结束长期负利率状态,酝酿金融风险的地下高利贷市场也将逐渐消失,即使存在,对于相同客户而言,其利率同官方利率也将趋于接近。
放眼全球,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依然痴迷于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希望以此刺激经济复苏。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犹如吸食毒品,满足了一时的需要,却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埋下隐患。发达经济体的超宽松货币政策给中国的政策制定带来诸多挑战。
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的金融改革步伐不会停滞。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尽快消除长期负利率对社会财富分配的逆向调节,应该成为有关部门政策抉择的重要考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