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晟
据新华社报道,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近日由新华社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第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文件,再次凸显了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大力的引导下,我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农业的生产基础依然十分脆弱,供求关系仍偏紧张。特别是在耕地面积逐年萎缩,以及农作物单产水平没有显著提升的情况下,想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完全自给难度较大,稍有闪失,就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而正如今年的一号文件所强调的,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但正如种地一样,想要多收获,不愿多施肥是不行的,要发展农业科技,舍不得对农业科技多投入也是不行的。应该说,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下,城市和农村经济之间“汲取型”的关系正在改变,但距离城市反哺农村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市、县级地区,财政资金不足,信贷资金抽离等现象依然存在,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比较明显。令人高兴的是,今年的一号文件强调,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笔者认为,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靠“三农”自身的积累,二是靠政府财政补贴,三是靠农业信贷支持。在这三种途径中,增加“三农”自身的积累是根本,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村建设好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才能真正地促进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科技兴农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同时,只有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并最终打破城乡二元化,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当然,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府直接投资和金融系统间接投资共同发力。一方面,政府财政补贴是最直接,也是最立竿见影的措施。近年来,我国农业投入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庞大的中国农村来说,仍是远远不够。而且,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实际是有所下降的。今年一号文件明确,要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笔者认为,未来决策层应该进一步用制度明确加大财政支农的比重,特别是对于偏远地区的资金扶持力度,并且加强相关的监管问责制度,保障资金使用的效率和安全。
另一方面,与政府一次性补贴相比,金融系统则应该是更具持续性的资金来源。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加大对科技型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直接融资;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等要求。笔者希望,未来这些要求能够得到更多制度上的支持,从文件落到实处,搭建起一个金融系统保障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