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评论 > 欧盟拟对伊朗石油禁运 > 正文
作者:张茉楠(微博)
伊朗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进口地之一。如果美国对与石油产业相关的金融产业进行制裁,会对中国在伊朗投资的企业及金融机构造成负面影响。根据测算,如果油价升至150美元/桶,中国工业原料成本就会上升一倍,输入型通胀很可能导致新一轮通胀卷土重来,影响中国本已放缓的宏观经济。
任何“先发制人”的举措看似打击对方,实则也伤及自身。尽管如此,美伊等国的战略博弈还会不断升级,因为伊朗危机正是西方诸国在中东寻求新利益架构的开始。
2011年末以来,国际政治安全局势的最大风险就是伊朗局势的恶化。随着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伊核报告,伊朗多次举行军演并发出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警告,美国航母集聚海湾地区,欧盟通过对伊朗石油禁运协议,围绕伊朗核计划的局势骤然升级。
目前,伊朗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世界的11%,其天然气储量也位居世界上第二。一旦伊朗局势恶化导致石油大战爆发,将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和影响,导致全球“多输格局”。
伊朗石油被禁运后
产油缺口如何填补成难题
欧盟宣布禁运后,尽管部分海湾国家表示有能力补充伊朗禁运的差额,但未来能否实现充满悬念。
第一,伊朗对欧盟禁运表示强烈不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高级顾问表示,伊朗决不容许出现其他国家可以卖油而伊朗不能出售原油的局面。
第二,沙特表示,可以立即将石油日产量在目前基础上提高200万桶左右,达到1140万-1180万桶。这意味着,如果要将日产量进一步提高70万桶的话,沙特需要大约90天的时间,其闲置产能可能被高估。
第三,国际能源署(IEA)正讨论一项有关从美国、欧洲、日本和其他进口国的国有石油储备中最多每日释放1400万桶的计划,该规模将超过IEA历史上最大释储规模的五倍,但最后能否达成协议尚不确定。
霍尔木兹海峡一旦封锁
全球经济将陷入多输局面
作为中东石油出口的必经之地,每年有7.5亿吨以上石油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占海湾地区石油总出口量的90%、全球石油产量的1/5,一旦封锁霍尔木兹海峡,除了美国有可能独善其身外,全球势必陷入“多输局面”。
第一,对美国的影响相对有限。近些年来,美国正在加快寻求“能源独立”,“9·11”后美国一直在减少对中东的石油依赖,随着进口来源多元化、页岩气的开采以及大量使用乙醇燃料,美国进口中东的石油逐年减少。
第二,对亚洲生产型经济体影响最大。就目前的石油流向看,对石油需求以及依存度不断上升的是亚洲生产型经济体,在2010年中东828.7万吨的石油输出中,亚太地区接收了84.6%。其中伊朗石油总出口中,中国占20%、日本占14%、印度占13%、韩国占10%。
第三,对欧洲重债国将可能“雪上加霜”。目前欧盟国家每天购买约45万桶伊朗石油,是伊朗原油第二大出口对象。欧盟委员会月度统计资料显示,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进口伊朗石油量,占其总进口量比例分别达14.6%、14%和13.1%,这些国家可能因为高油价而加剧债务危机的恶化。
第四,对海湾地区及全球能源运输将造成重大冲击。数据显示,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运出的原油每天可达1340万桶,约占海上石油运输量的35%,约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20%;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运出的天然气贸易量为951.4亿立方米,占世界液化天然气贸易量的33.8%。一旦霍尔木兹海峡被封堵,将可能造成世界石油“运输瘫痪”。
最后,对伊朗本国经济将形成重大打击。石油是伊朗的“命脉”,仅2006年,伊朗的原油和石油产品出口就占到了其出口总额的74%,占到了其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9%。据估计,伊朗进口货物的87%,出口货物的89%都是通过海上进行的。这些海上贸易的绝大部分也是通过霍尔木兹海峡来运输的,如果霍尔木兹海峡关闭,伊朗本国在经济上同样会受到重大打击。此外,由于世界经济深度依赖美欧金融服务,这将使美欧有可能对其他不响应禁运的国家的公司以“金融联系”为由予以制裁,造成各国与伊朗金融业务的阻断。
国际油价可能再上涨
形成新一轮通胀压力
从目前的局势看,不管伊朗是否会去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只要该地区保持“乱而不战”的态势,对石油供给中断风险的担忧以及恐慌性预期就会推升油价至高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25日表示,对伊朗实施的石油禁运可能会导致全球石油供应每日减少150万桶,国际原油价格出现30%的上涨,即每桶将上涨20美元到30美元。而一旦出现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极端事件将进一步导致国际油价大幅飙升,各类商品期货也可能顺势走高,脆弱的世界经济将难以承受新一轮通胀的重压。
伊朗局势如何演变
关乎中国“核心利益”
一是伊朗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进口地之一,原油进口量占中国总进口量的约10%,是中国第三大原油供应国(仅次于沙特和安哥拉),第二大石油供应国。
二是伊朗是中国消费品、资本设备出口和海外工程承包的重要市场。2010年中伊贸易294亿美元,2011年1月-11月已达410亿美元,增长约40%。
三是中国在伊朗有很多石油方面的基础建设投资,并签署许多基础建设协议,如果美国对与石油产业相关的金融产业进行制裁,会对中国在伊朗投资的企业及金融机构造成负面影响。数据显示,伊朗目前是中国的主要石油进口国之一,仅2010年进口的原油就高达293亿美元,比2009年增加了40%,且中国目前有为数不少的投资项目位于伊朗境内。去年下半年,中石油天然气公司推迟了在伊朗南帕斯第二期天然气田的钻探工程,中海油亦撤走驻北帕斯天然气田的项目人员,而中石化也延迟了在伊朗亚达瓦兰油田的动工日期,这对中国在伊朗的石油利益影响非常大。
四是加剧宏观调控和控制通胀的难度。根据测算,如果油价升至150美元/桶,中国工业原料成本就会上升一倍,输入型通胀很可能导致新一轮通胀卷土重来,影响中国本已放缓的宏观经济。
任何“先发制人”的举措看似打击对方,实则也伤及自身。尽管如此,美伊等国的战略博弈还会不断升级,因为伊朗危机正是西方诸国在中东寻求新利益架构的开始。(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