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金公司:2012年比2009年更复杂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6日 15:08  新浪财经微博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彭文生

  《2012:比2009更复杂的一年》

  要点:

  国内:

  2012年欧债危机笼罩下全球经济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自主增长动能下降。与2009年相比,国际经济最终不一定那么差,但国内宏观政策面临多重纠结,复杂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面临潜在增长率放缓和外围不确定性带来的政策失误的风险增加,我们估计2012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可能下调。即便如此,保增长政策的执行将面临诸多挑战,灵活性将成为政策的最主要特征。

  货币政策维持稳健基调,但总量放松的逆周期操作已经开始。预计M2增速目标在14%左右,因为新增外汇占款下降,实现目标可能需要新增贷款达到9-10万亿的水平。政策措施可能包括: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下调;2)贷存比等审慎监管措施逆周期微调;3)通过增加银行间流动性或调低基准贷款利率降低融资成本。但在2008-09货币信贷大幅扩张造成的负面影响犹存的情况下,当局将有多大的力度推动信贷扩张有不确定性。

  同样的纠结体现在房地产和汇率政策上。房地产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开始放缓,近期市场对放松行政性控制措施的预期增加。但如果货币信贷条件和行政性控制措施同时放松,调控将前功尽弃。我们的判断是,在税收等长效性机制发挥作用前,放松控制投资需求的行政性措施的可能性小。

  近期资本流出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初露端倪,从一定意义上讲,现在是增加汇率弹性,增加双向波动的好时机。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内非政府部门过去长时间累积了过量的人民币资产,本外币资产配置严重失衡,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可能加剧资本流出。我们的判断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小幅双向波动,政策当局不会容忍较大幅度的贬值。

  财政政策将维持积极的基调,结构性减税是主要看点。我们预计2012年总体的财政收支将对经济有小幅扩张的影响。税制改革方面,有减有增的结构性减税将从多角度瞄准调结构的政策目标:改善收入分配、促进消费和服务业发展,促进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我们预计基准情形下2012年的经济增长将是“软着陆”:GDP增长8.4%,消费贡献上升,投资贡献下降,净出口负贡献。最大的风险仍在外部(与2009年类似):欧债危机如果恶化成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出口将受到较大的冲击,同时资本流出增加。这样的情况下,政策需要加大刺激力度,但再现2009年大规模投资刺激的可能性不大,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

  国际:

  欧债危机的转折点或将出现,政策行动已经迫在眉睫。2012年欧债问题比2011年更加严重——一级国债市场融资压力在2-5月出现,而二级市场大幅上升的国债收益率造成银行资金短缺、对手风险上升,增加了银行倒闭的风险。

  未来几个月会有新措施出台。通过IMF的外部援助可能是最佳方案,IMF介入方式有三种:参与EFSF杠杆化、创造更多的特别提款权、或者让国际社会通过IMF的借款新安排(NAB)机制介入。IMF的贷款条件与监督能力会给受救助的国家施加持续压力,最终解决危机。预计明年2月召开的G20财长会议将会进一步讨论这些方案。

  还有一种可能是,如果在明年二月份之前出现某家大银行接近倒闭的情况,欧央行可能会被迫印钞。欧央行正在为此举寻找铺垫。但这是一种次优选择,因为它可能只是一次性防止银行倒闭的措施,使某些国家正进行的财政紧缩与结构改革压力下降,坐失改革良机,欧元区经济体可能长期面临低增长和脆弱的银行系统困扰。

  如果欧债危机得控,全球经济将温和放缓。欧元区小幅衰退(-0.2%)、美国温和复苏(2.0%)、新兴市场出现软着陆(6.7%)。但是如果欧债危机失控,全球将再次经历2008/09年类似的危机,金融市场大幅动荡,世界经济会显著衰退。

  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最主要来自贸易渠道。一方面,外需萎缩,打击中国出口;另一个方面是由于欧洲银行去杠杆化对贸易融资形成压力,冲击全球贸易。我们预计,如果欧债危机得控,2012年中国进出口增速下滑至13%与10%,拖累GDP增长0.5个百分点;如果欧债危机失控,中国进出口增速下滑至-12%与-15%,拖累GDP增长1个百分点。

  欧债危机也有可能通过金融渠道影响中国。一方面,避险情绪上升会引导全球资金流出新兴市场,但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冲击要比其他亚洲国家小;另一个方面,欧洲银行去杠杆化,将被迫从海外撤资,亚洲的撤资规模巨大。但中国由于外资银行参与率低,受影响程度在亚洲范围内最小,而且国内银行也有能力填补信贷空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