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金融如何突围:温州老板跑路的警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4日 14:02  南方都市报微博

  姚先国

  摘要: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但宏观经济形势扑朔迷离,令人纠结。从统计数据看,中国令全世界羡慕。从企业家和老百姓的心理感受看,又充满担心和忧虑。

  嘉宾简介:姚先国,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但宏观经济形势扑朔迷离,令人纠结。从统计数据看,中国令全世界羡慕。从企业家和老百姓的心理感受看,又充满担心和忧虑。浙江温州发生“高利贷案”,一些老板潜逃、甚至跳楼,凸现了宏观调控背景下的金融困局:一方面是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导致银根紧缩;另一方面是资金荒导致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中国的问题到底是钱多了还是钱少了?金融体系与经济体系如何匹配?金融改革应该如何深化?当前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民营企业如何整合资源、转型发展?

  减少改革的代价

  今天的主题是金融改革与民营经济发展。金融的运行跟整个宏观经济,特别是中国现在的经济转型发展息息相关。今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本来应该在转型发展方面能够迈开实质性步伐,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各级领导者,还是企业,似乎更多地被宏观经济运行中一些短期因素所困扰,显得摇摆不定。比如说十二五确定以转型为主题,但是今年国务院主要工作是以控制物价、稳定经济作为首要目标。怎样将短期应对各种困难与追求经济转型发展的长期目标有机衔接,这恐怕是需要我们认真研讨的。

  我来自浙江,先从熟悉的地方讲起。温州高利贷风波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到底怎么一回事呢?温州今年因为宏观紧缩、资金紧张,导致了高利贷、地下金融特别活跃,有一些企业资金链断裂,结果就出现了老板逃跑,甚至跳楼的现象。前不久我了解到,真实的情况是有288个老板跑掉,跳楼的有5个。资金短缺发生的面确实是比较广的,浙江省今年1-7月份已经发生上百起非法吸收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案件,有一百多人被起诉。而且我们注意到,不光是温州、浙江,全国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件,比较典型的像是河南、江苏、福建、内蒙等都有发生。

  因为非法集资案被判死刑的已经不止一个两个了,这样就引出另一个话题。我们的改革是在和平时期、是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可是回顾一下,每一项改革都付出了血的代价。有官员对我说,因为增值税发票而杀头的全国至少几十个了。我们搞一个改革要付出这么多人头为代价,这到底怎么看呢?值还是不值、该还是不该?怎样尽量减少改革过程中的社会成本和代价,获得理想的结局,值得我们深思。

  高利贷风波根源与流动性过剩

  现在的形势可以用“纠结”两个字来形容。很多事相互矛盾,违背常理,让人看不清、说不明,金融形势也是这样。中国到底是钱多了还是钱少了呢?高利贷风波是因为宏观调控直接引起的,为什么银根缩紧?就是因为流动性过剩,也就是社会上的钱太多。从宏观上算账,现在钱确实太多了,比如说我们的外汇储备现在已经超过了3.4万亿美元,按照6.3的汇率,差不多20万亿的人民币。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将东西生产出来,运到国外,低价销售,将人家花花绿绿的美元拿回来,又不能直接花,因此要将这些钱存到人民银行,换成人民币。我们知道货币是虚拟经济,生产是实体经济,它们之间应该对应,20万亿的东西到了国外,让他们消费了,而我们这里没有对应的物质,这些年为什么炒什么就涨什么,这是基本的宏观背景,有20万亿的闲钱在那里。

  还有就是我们的存贷差,存款大于贷款,上半年全国存款是78万多亿,去年我们存款大于贷款13.6万亿,今年上半年是14.5万亿,加上外汇储备的20万亿,有高达35万亿左右的闲置资金。全世界现在都认为中国最有钱,什么国家有困难,就先想到中国。2008年金融危机我们周边很多国家都跑来中国求助。现在欧债危机,希腊、西班牙等等都来跟中国谈,当然现在欧洲有一帮人就担心要被中国收买、丧失他们的什么原则了,争论很激烈,但是至少他们认为中国是有钱的。

  中国的钱在哪里呢?应该说温州人有钱吧,但是偏偏跳楼的、资金紧张、发生资金荒又是在温州,中国宏观上钱多了,但是微观上钱紧,甚至搞出人命,问题出在哪里?现在我们的政策是基于钱多而制订出来的,控制通胀、控制流动性过剩,这是我们宏观调控的基调。从全社会算账,C PI涨得快,抽紧银根、加紧调控,理所当然。但是这样一来,银根抽紧了,实际效应是为渊驱鱼,我们使用的调控办法是从欧美学来的,但是我们经济运行的现实、我们的微观基础、我们的国情跟欧美是两回事。

  为什么说是为渊驱鱼呢?宏观上计算流动性是过剩的,在我看来流动性分为三大块,一块是在金融体系,如银行机构、证券机构等,这是主要部分,一块是民间资金,90年代时有一个说法,体制外资金。如温州民间资金估计最少有6千多亿,最多的估计是超过1万亿,当然不是说现金在那里,但是这是民间资金,随时可以动用。还有一块就是外面涌进来的热钱,现在经常莫名其妙发现外汇储备和进出口顺差、国际收支对不上账,多出来,一多就是上百亿、几百亿,这些热钱看好人民币升值,而且国内的利率比国外高。

  这三块共同组成流动性过剩,可是宏观调控,抽紧银根主要作用于体制内,这样就出现问题了。三大块资金中,应该说体制内的这一块是最透明,用途也是最正的。尽管体制内资金运用也有一些问题,但是银行改革之后,总体的经济效益是越来越好,资金的管理也比过去规矩的多。可是恰恰这一块钱猛抽,体制内的钱少了,利率就肯定要提高,这样就带动了社会上闲置资金转化为高利贷。温州现在这个现象特严重,因为资金紧张,银行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流出去,转化为高利贷资金。由于体制内的资金抽紧,将外面涌进来的热钱,还有不在体制内的民间资金,大量转化为高利贷了。

  我在温州调查发现高利贷确实比较盛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而且影响了普通老百姓的心态,都不想去做实业了,因为那个钱来得快。温州人一直有两个很好的传统,首先是他们重实业;其次是讲诚信,承诺就算数,借钱不还,到死心也不安。这是非常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非常有利于契约经济的很好条件,不像有些地方的人,借了钱就没有打算还你。

  温州人的乡土观念很重,听到温州话就很亲热,漂洋过海听到温州话,温州人就会帮助你。温州人相互之间借钱,几十万、几百万借条都不用打,在80年代就是如此。但如果你不讲诚信,在圈子里无法混了,今后你就完了。这两个传统对温州人勇于创业、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使之得以开花结果。

  但是这两大传统今天都遇到了极大冲击,温州市委书记说不要看到跑路的几百个人,这是不得已,而且不符合温州人的传统。跳楼的温州人是硬汉子、敢担当,真正体现了温州人的精神。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大家跳楼。现在都在劝跑路的温州人回来,遇到的问题政府帮助解决,基调是你借了高利贷,本钱要还,利息可以减免。

  金融改革滞后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浙江表面来看企业利润率还不错,前三季度规模上工业利润率21.2%,但是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只有5.73%。很多有一点实力的企业都去搞房地产,多样化的投资,通过非主营业务来弥补利润的不足,目前工业企业、生产性企业的形势比较严峻。比较起来日子最好过的就是银行了,2010年中国十大最能赢利公司有7个是银行,今年上半年四大国有银行利润就有4000多亿。

  从全中国来算大账,我们应该是很有钱、很舒服的,但是企业的日子又这么艰难,矛盾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症结就在金融体制。中国并不缺金融资源,缺的是有效配置金融资源的机制,这是我们面临的矛盾。金融作为虚拟经济,它跟实体经济脱节的现象很多人都指出过,现在的矛盾没有缓解,反而是在加剧。

  根本矛盾是实体经济的变革超前,而金融的改革滞后,两大体系本来应该是匹配的,但是现在不匹配。我们现在的实体经济,从所有制看多样化了,国内国外、国有民营都有,大中小企业都有,创新、创业都很活跃,经济体系是高度的多样化、复杂化,但是金融体系仍然是单一化,仍然是政府的控制。过去我们说两个80%,80%的资金在国有银行里,国有银行里的80%资金又是贷给国有部门。民营经济长期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全国工商联实际调查的情况,90%以上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以及95%的微小企业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就在那里自己玩。我在温州调查,当地一个很发达的县级市,两万多家民营企业只有2千多家跟银行有借贷关系,其他的企业都靠温州自我相对封闭的信用体系,讲温州话的老乡、熟人,发展出一套完备的地下金融网络。

  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不能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只能依靠民间借贷。银行借贷属于间接融资,国家对间接融资控制得比较死,那么直接金融这一块能不能放呢?现在直接金融控制也很死,直接融资比例很低。直接融资主要是股票和债券,现在新增贷款在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它还是占到60%多,接近70%,正常情况下占到80%以上。浙江前年的间接融资占到92%,直接融资占8%,现在已经到12%左右。

  金融改革的方向

  面对这么一个情况,金融改革的方向何在?90年代关于金融改革就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产权改革优先,一个是市场改革优先。国有金融企业是产权不明晰,国家的钱大家不心疼,所以要改制。改制就是让它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变成现代公司。这是一种主张。第二种主张包括本人在内,认为应该是市场改革优先,现在我们的两个市场不匹配,金融应该放。后来这些年是产权改革的思路占了上风,所以我们将国有银行上市、改制,现在的银行确实比过去有改进。但是你要解决问题,不能只靠产权改革,一定要放开市场准入。现在企业是微利、银行是暴利,一放开的话,垄断利润自然而然就会摊薄,所以应该放松金融管制、推进金融改革,让民间资本可以合法、通畅地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增加对小微企业资本需求的有效供给。这已经写进了中央文件,新非公36条,放开金融行业,甚至军工等重要行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文件这么写,但是实际的管控非常之严,连办一个村镇银行都要一个大银行作为最大的股东。

  比较成熟的金融体系,跟实体经济都有良好的,而且是符合各自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内生的衔接体系。比如像德国三大银行体系,一个是商业银行体系,一个是城市里的国民银行体系,一个是农村里的合作银行体系,这三大体系各自定位很清楚。我们几大银行的实力最强,对中小企业没有内在的积极性进行融资,现在我们是强行命令它成立中小企业服务部,他们在会上都讲得很好,我们怎样积极、认真、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服务。本来中小企业应该是由当地小银行支持,大银行的定位本来是不需要做这件事,自然分工应该是这样的结果。可是小银行没有办法支持,钱都在大银行那里,国家不得不让大银行支持。让大银行做这些事,本身就是错位,应该放开管制。

  金融机构应该多样化、多元化,这样就跟经济体系对称。直接融资渠道要拓宽,间接融资这一块你觉得办银行太多了会有风险,那么直接融资放开也可以。有一句话,现在的银行比厕所还多,但是这些银行是分支机构,不是独立的银行,大银行的审批制度严,给小企业、民营企业贷一点款,手续上还是很繁琐的。现在温州有些企业已经习惯了私人借贷,不愿意去找银行,觉得手续太繁,时间上要救急也来不及。除了银行体系的改革之外,直接融资渠道要拓宽。另外现在民间借贷活跃,与其地下搞,还不如公开化。前年开始我们浙大组织了团队,到温州地区进行调查,温州一些县市也很有积极性,我们写了一个建议,认为整个金融体制改革是中央说了算,地方上没有什么办法,现在能够做的就是把地下金融公开化,干脆搭一个平台,搞民间投资服务中心或者是民间金融服务中心,政府不要太多管,让他们借贷双方自由交易。你搞一个场地,顶多登记一下,提供服务。当然了,利率还是要按照国家的政策,同时将公证、律师等中介机构放在那里。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了解信息。对地下金融活动,政府现在至少知道的比过去多了,慢慢有吸引力了,大家都会到这里来,也解决了供求信息问题。第二是解决权益保障问题,有苗头可以早发现,而且相互借贷有隐患的问题,甚至是恶性、恶意的借款事件、集资事件,也可以早一点预防,至少是少出人命吧。同时作为当事人来说,也有好处,以前他要借贷只能在熟人的圈子里,现在就可以突破熟人限制,在交易平台、交易中心找到更多的需求或者是供给。这是我们的建议,最近要付诸实践了。台湾过去地下金融很活跃,金融管制很严,后来放开,情况就好多了。

  金融开放的风险

  现在不敢放开市场准入,主要是担心乱,担心金融安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全世界的金融危机,这两次危机中中国都是昂然挺立、安然渡过,我们靠的是什么呢?实际上靠的就是我们有一道防火墙,我的金融还是管制的,我的金融是垄断的,我的人民币不是自由兑换的,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或者是巴菲特,想来整我们,没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因祸得福”,金融改革滞后反而成了件“好事”。

  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抱残守缺,不能把缺点当宝贝,基于行政管制的金融安全成本非常昂贵,如前所述,是以牺牲金融配置效率为代价,难以持续,改革是大势所趋。更可况,强化管制就没有风险了吗?温州的实例表明,风险照样存在,甚至跑路跳楼,人命关天。

  担心金融风险,可以理解,问题是到底风险在哪里?风险还是在于你的制度设计,管理规则、管理流程,还有管理的人力资本。全世界提供了这样的例证,金融高度开放和金融高度安全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这个例子就在德国。德国战后在50年代也出现了经济奇迹,跟中国一样。二战后至今,德国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冲击这么大,欧洲搞成这样,但是德国顶住了,率先复苏。

  欧债危机现在这么严重,德国还是中流砥柱,和法国两个一起死扛着。德国的金融体系是非常开放的。德国两大特点,首先就是德国央行是全世界独立性最强的,德国央行独立于政府,政府不能对央行发号施令,完全由央行自己决定。有两次总理和央行行长发生矛盾,吵架,最后都是以总理失败而告终。央行的货币政策一直是非常稳健,它就是四个字:“保卫马克,”当然现在不是马克,而是欧元了。同时德国的商业银行也很有特点,办银行就像办工厂一样,愿意办就可以办,完全放开。而且银行业务没有限制,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混业经营,投资、储蓄、保险等等。这么一个复杂的混业经营体系,能正常有效运转,靠的是法律保障和有效监管,全球金融有两个典型模式,一个是全能银行体系,以德国为代表。还有就是专业银行体系,以美国为代表,专业化分工。两个银行体系一直在竞争,现在看来是德国占了上风,美国搞成这个模样了,现在美国人都去占领华尔街了。

  当然,金融开放一定要以宏观金融稳定为前提,德国也是因为宏观金融稳定才能够这样去做。但至少是有这样的成功案例,有这样可供我们借鉴、研究的经验,证明这不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往这个方向努力,去创造条件。

  民营经济的转型发展

  民营经济如何突围,这是另外一个大课题,估计其他学者也讲过。我结合金融来说说。民营企业到底应该如何转型、如何创新、如何更加稳健地发展,实际上温州案例也给我们提出了警示。一方面要改善宏观环境,推进金融改革和政策创新,另一方面要提高民营经济素质,提高转型发展能力,炼好内功。对这些跑路的老板我们也做了分析,发现真正搞实业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并不多,资金出现问题是多方面的因素。大部分都介入了高利贷借贷活动,要么是借了人家的高利贷,要么自己放高利贷。有1/3以上是过度盲目扩张。这两三百家企业中,仔细分析还可以发现真正的小微企业并不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目前运行的各种指标都比较好。值得注意的反倒是中型企业,浙江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只有230多家,按照新口径,中型企业是4700多家,有20多万家的小企业,另外还有大量的微型企业。这次出现问题,中型企业占的比例比较大。中型企业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手里有钱了,胆子大了,心气也大了,盲目投资。另外还有推波助澜的,就是各地都在搞扶优扶强,银行是嫌贫爱富,我们政府是好大嫌小,对小企业不放在眼里。我对扶优扶强政策一直都有批评,我们号召不要傍大款,但是地方政府往往都“傍大款”,来了大企业都特别欢迎,拼命给优惠政策,盲目扩张往往企业自己倒霉。

  现在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讲到经济形势,几乎没有几个人认为好的,普遍悲观。天下大势谁强谁弱,要搞清楚。现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我们新兴经济体,以中国为首,是在崛起的过程,人家是怕我们,对我们围堵,提出中国威胁论。但是我们居然搞得日子比人家还难过似的,比人家的心情还沮丧,愁眉苦脸,有这个必要吗?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我们处于转型阵痛期,旧的发展模式已经走不下去了,新的目标、新的道路还没有明确,就像昆虫化蝶那样正在拼命挣扎,所以特别“纠结”。

  当前的困难形势中也孕育着结构调整的机遇。企业家要少些抱怨,多些思考,少一点焦躁,多一份冷静,少一些彷徨,早一些决断。民营经济突围的关键是要尽早作出转型升级的产业定位、产品定位、竞争战略定位,区域定位,做好人才与资本的对接,技术与金融的整合,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中找出路,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则要在体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要素供给、竞争规制、市场秩序上作文章,为企业转型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激励,尤其要改善金融环境。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