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贺轩:IMF的药方不对中国之症

  近日IMF发布《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指出,中国快速的信贷扩张以及资本配置不当、房地产调整等,将进一步加剧经济的中期脆弱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必须通过金融市场化等方式解决。

  其实,IMF开出的“药方”并不那么对症。中国金融业脆弱性和风险性累积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因此,摆脱对投资的过度依赖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根据世行测算,改革开放30年中国年均9.8%的增长率,其中6至8个百分点的增长率都来自于投资的贡献。

  高投资不仅造成投资消费失衡,加剧产能过剩,也不可避免地与高风险相伴“投资—债务—信贷”正在形成一个相互加强的风险循环。同时,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功能衍生的巨额流动性,也成为房地产资产价格膨胀、通货膨胀和债务膨胀的诱因。

  也就是说,投资扩张引致的“信贷膨胀溢出型的通货膨胀”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通胀的主要推手。

  控制不了政府投资扩张和项目投资冲动,就很难控制信贷规模,包括高速公路、高铁等在内的在建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额高达50多万亿元。投资的粗放扩张必然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膨胀,高速增长的投资贷款、地方融资平台沉淀的巨额债务,以及通过银信合作流向“表外”的信贷,都可能潜藏较大的不良资产风险。

  因此,要从根本上降低金融脆弱性风险,就必须摆脱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弱化政府投资倾向,特别是对银行输血的投资体制进行改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喊了很多年,现在到了作出重大调整的时候了。

  (贺轩)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