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财新观察:援救欧洲是机遇也是考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6日 22:54  《新世纪》

  通过参与国际经济危机的处置,中国将积累战略资产。

  如何将其转化为国内改革的动力,造福国内人民?

  本次G20峰会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关键时刻召开。希腊政府先是贸然做出公投决定,后又在国际压力下匆匆取消,使得本次峰会波诡云谲。不过,这种气氛对于峰会取得有价值的成果或许有所助益。危机将促使与会领导人负起责任共克时艰,从而使戛纳峰会成为分歧最小的一次G20峰会。我们对于此次峰会抱有相对乐观的期待。

  中国在这次峰会上的角色重要而微妙。就其重要性而言,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以及中欧之间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对深陷债务困境中的欧洲来说,是一项无法忽视的资产。中国领导人一再表示对欧元区国家经济稳定的支持。在不久前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继续加大对欧洲的投资。”作为本次峰会的东道国,法国在欧洲债务危机、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问题上,同中国保持了密切的协商。可以说,中欧关系在这次危机中得到了强化。

  就其微妙性而言,一方面,中国政府有一定能力、也有责任对欧洲给予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对于自己扮演的新角色并不适应,其原因在于,中欧经济发展水平悬殊。让一个穷国去救援富裕的欧洲,似乎不合情、不合理,国内外都存在质疑的声音。此次峰会上,胡锦涛主席与“金砖国家”领导人协调时强调,解决欧洲债务问题主要还是要靠欧洲。在峰会前举行的吹风会上,中国财政部官员也透露,救助欧洲尚无清晰方案。显然,救援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细致的权衡和商谈。

  微妙还体现在,虽然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欧元区内部政治分歧仍然严重。货币先于主权走向统一,常常带来一种幻象,似乎欧洲存在着单一的政治权威,可以协调各国利益分歧。事实上并非如此。此次希腊债务危机因政治扯皮而不断恶化,就是一个例证。当危机国政府出于自身政治需要而采取不负责任的行动时,其他国家只能仓促对其施加压力。在此情形下,即使中国愿意采取救援行动,也不能不考虑,这样做有可能使自己陷入欧洲的“政治丛林”。其他国家以及国际机构同样面临这个困境。哪怕危机迫在眉睫,也必须等待政治危机得到解决之后才能采取行动。

  这种微妙处境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考验。所谓机遇指的是,经过参与解决欧债危机,中国将赢得不菲的战略收益。其一,通过对欧洲施以援手,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获得了进一步推进的支点。人民币和欧元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得到加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2008年提出“特别提款权”(SDR)倡议时,应者寥寥,但自欧债危机以来,这个提议得到了多个层面的呼应。法国财长巴鲁安透露,已就人民币加入SDR的问题在G20峰会框架内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以便在峰会召开前讨论人民币加入的条件和方式并提出一项方案。其二,在欧洲纾困机制基础上参与欧债危机的处理,是中国对于欧洲一体化的有力支持,这符合中国多年推动的多极化战略,其对全球治理的改革将起到重要作用。在危机处置过程中,未来国际经济秩序甚至政治秩序的雏形,浮现了出来。

  所谓考验,指的是中国能否将目前所具有的战略资产有效转化为制度化优势,并且将国际上的战略收益转化为国内改革、转型的动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长期奉行“韬光养晦”政策。这为国内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但是,也存在着国际制度创新不够的问题。中国已经加入绝大多数国际组织,但在确立未来国际秩序方面,话语权比较弱。如何把中国近些年来取得的经济优势制度化,使国际经济和政治制度朝着符合中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方向演进,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通过参与国际经济危机的处置,中国将积累丰厚的战略资产,如何将其转化为国内改革的动力,造福国内人民,其路径仍需探索。在这些资产中,最突出的是巨量外汇储备,它是中国特殊的发展战略带来的收益,也是国民节衣缩食攒下的血汗钱。如何使用它们呢?每当国外发生经济危机而需要中国政府救助时,都会出现这样的疑虑。现在到了系统地作答的时候了。经济、社会和政治转型需要支付巨大成本,庞大的外汇储备对于中国顺利通过“历史三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欧债危机不仅是对欧洲人民智慧的考验,也是对中国人民智慧的考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