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国英:经济增长趋缓不全是坏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9日 07:32  东方早报

  杨国英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其中,连续三个季度,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呈逐季回落态势,同比增长分别为9.7%、9.5%和9.1%;CPI呈逐季上升态势,同比增长分别为5.1%、5.7%和6.3%。

  今年以来GDP与CPI的走势,一方面说明,为避免经济出现硬着陆,宏观调控政策正有序推进,并未对经济增长造成过大冲击;另一方面说明,通胀压力并未真正缓解,“价格稳定”之于宏观调控,仍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首要任务。

  最近三个月CPI的走势从6.5%的高位逐步回落至6.2%、6.1%,可以初步证明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这样的成效仅是说明,我国通胀增速相对趋稳,但是仍处高位,宏观经济的运行并未真正走向稳定。

  CPI季度大区间的持续上升、月度小区间的相对回落,说明宏观调控正处于攻坚阶段——如果持续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胀则可能进入下行通道,从而回归到相对合理水平;反之,调整适度从紧的政策方向,相对放开流动性、放松信贷规模控制,则通胀可能在高位持续运行,甚至会被急速拉升,从而导致经济全面恶化。

  既要控制通胀,又要保持经济增长,显然并不现实。某种程度上,两者之间是一对矛盾体——“相对较低的通胀水平”和“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都是宏观经济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但如果要将通胀水平从高位下拉,宏观调控政策必须从紧,同期经济增长就会受挫回落。反之,如果要将经济增长快速上拉,则宏观调控政策必须扩张,同期通胀水平往往会恶化高企。

  这种矛盾在当下似乎益发凸显,在今年以来相对从紧的宏观调控下,CPI虽然持续三个季度上升,但在近三个月内却有序回落。相对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使通胀抑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期经济增长却因此付出了代价。在GDP增长持续三个季度下降的趋势下,中小企业经营、外贸出口、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等微观经济的表现均不容乐观。

  就中小企业而言,当前爆发的温州老板“逃亡潮”,虽事由高利贷直接引发,但仍可视为当前中小企业因信贷收缩产生普遍困境的典型反应。就外贸出口而言,虽然1-8月份,我国出口增长23.6%,但贸易顺差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0%。对居民消费而言,虽然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9%,但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却下降逾1个百分点。再者,虽然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比去年同期高出0.2个百分点,但如果去除过去两年大规模投资的惯性延续,今年额外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可能会大大滑落。

  微观经济层面众多指标不容乐观,尤其是中小企业倒闭事件频发,所引发的“经济恶化”的放大性传播,极易令人产生“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过头,必须立即调整宏观政策方向”的误解。

  其实不然。若跳出部分中小企业倒闭带来的坏情绪,冷静观之,我们就不会过于慌乱。因为:一来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的幅度并不大,增速仍在9%以上;二来经济增长的相对下滑,是抑制高位通胀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三来,鉴于中国经济在过去两三年间2008年次贷危机而形成“刺激式”增长,经济增长适当放缓有其必要性。

  此外,相较于全球经济走势,我国经济增长相对放缓,亦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自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受美债危机、欧债危机以及日本地震导致核泄漏等世态的持续波及,发达经济体的进口需求大幅减少,这对作为拉动我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而言,必会造成其规模受限或利润受缩,进而令我国经济增长相对放缓。其次,发达经济体面对经济不景气、债务高企的局面,必然指望尽快扭转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逆差,由此引发的贸易战、汇率战在所难免。为避免双方矛盾过于激化,我国相对减少贸易顺差、减缓经济增速,就具有一定必要性。

  当然,对经济发展趋缓的冷静认知,并非意味着可对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等现实困境置之不理。应在认清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主次矛盾的前提下,在经济运行更为系统的层面寻找突破口,而不是过多倾向于应急式的救助。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