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方频遭重特大旱灾的原因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7日 18:40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吴玉成

  近些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南方的一些省份频繁遭受重特大干旱灾害,使旱灾地区的经济社会、居民的生产生活遭受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2006年川渝地区发生的特大干旱,造成灾区粮食损失超过150亿斤、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人口超过1500万人、旱灾直接经济损失近120亿元;2010年发生在西南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五省(区、市)的特大干旱曾造成超过2500万人临时饮水困难、旱灾直接经济损失仅云南省就超过180亿元;2011年,我国南方的安徽、江苏、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及重庆等省份又遭遇了严重干旱灾害。我国南方频繁遭受重特大干旱灾害似有常态之势。南方本是我国丰水地区,为何频频遭受重特大干旱灾害?深入分析认识这一问题,对于做好我国南方地区的抗旱减灾工作、尽可能减轻干旱灾害的影响和损失十分必要而重要。

  干旱和干旱灾害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干旱是自然气候要素波动的产物,世界的任何角落都会发生干旱,而干旱灾害是自然气候要素波动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干旱灾害的发生必然由干旱所引起,但干旱的发生并不一定就会导致干旱灾害,干旱灾害的发生与否及其严重程度与人类社会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及措施密切相关。干旱属于自然范畴,人类社会尚无法左右干旱的发生发展,而减轻干旱灾害人类还是有可为的,关键是充分分析认识产生干旱灾害的社会原因。本文将重点分析认识南方频繁遭受重特大干旱灾害的社会原因,进而提出减轻干旱灾害影响和损失的对策措施。

  一、南方干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分析

  1.南方干旱灾害的基本情况

  众所周知,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南方不会发生干旱,一旦发生干旱,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农作物因旱减产及造成大量人口因旱临时饮水困难。对于我国南方的许多地区,一年四季均有作物生长,尽管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降水季节分布不均、与农作物生长需水并不匹配,同样存在干旱灾害脆弱性较强的问题。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我国南方地区的干旱灾害并不少见。如湖南省是我国水资源大省之一,其水资源量全国各省排名第六,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里,共发生干旱灾害83次,平均1.17年发生1次,几乎1年1次,其中全省性大旱9次,约每10年发生1次。又如,云南省同样为我国水资源大省,其水资源量全国各省排名第三,20世纪发生较大旱灾9次,而本世纪的前10年里,仅特大干旱灾害就发生了2次,其较大旱灾大有频发之势。

  2.南方频繁遭受重特大干旱灾害的社会原因

  (1) 靠天收的农田比例高

  目前,我国灌溉耕地率约为46%左右,但各地灌溉耕地率差异甚大。总体讲,我国北方灌溉耕地率高于南方,而频遭特大干旱灾害袭击的贵州省,其灌溉耕地率只有17%左右,雨养耕地率高达83%。尽管我国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降水的时程分布与作物生长需水不匹配,大量靠天收的农田遭受严重干旱灾害便难以避免。

  (2)水利工程设施薄弱

  虽然我国已建成水库8.5万余座,总库容达到了河川径流量的26%左右,但地区间相差悬殊,如北方省份水库库容相当于河川径流量的58%左右,而南方的贵州省这一数据仅为8%左右,对河川径流调节能力低下,遭遇干旱更易于导致干旱灾害的产生。除此之外,我国的水库大多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存在设计规划不够完善、先天不足且后期老化失修、农田灌溉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均制约和影响了水利工程设施抗旱作用的发挥。

  (3)植被破坏严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人口的成倍增加,促使南方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历史上曾经失控的开荒造田使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尽管乱砍乱伐等严重破坏植被的行为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我国南方丘陵山区比例大、土壤层薄,植被恢复过程漫长。植被遭到破坏直接加剧了旱灾形成的风险,流域或地区具有完好的植被,不仅可以较好的涵养水分,而且能够使雨水更长的时间滞留于流域或地区之内,使其干旱灾害脆弱性明显降低,特别是对于山丘区更多的南方地区更是如此。

  (4)地下水资源开发工作薄弱

  由于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地下水资源开发问题在许多地区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应对2010年西南五省区特大干旱灾害还是2011年南方数省区的特大干旱,通过临时钻探打井开发地下水对于解决广大旱区因旱临时饮水困难及生活生产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明显暴露出地下水开发工作薄弱问题。如无论是云南还是贵州,在应对干旱过程中均存在临时勘察地下水、确定井位,随即跟进钻探成井,充分说明对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尚未做到心中有数,因而会导致干旱灾害程度进一步发展。

  (5)经济基础薄弱致使应对干旱的能力偏弱

  应对干旱的能力不仅受旱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很大程度还受控于社会经济实力,另外,城市较农村具有更强的应对干旱的能力。而我国南方的一些省份,不仅经济实力薄弱,而且城市化水平也较低。国家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大陆的31个省区,人均GDP排名20以后的省区有6个为南方省区,分别是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江西和安徽省;从城市化程度方面看,这些省区均属于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省区,如在全国城市化率排名20以后的11个省区中,属于南方省区的占了8个,分别是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江西、安徽、重庆和湖南省。

  (6)其他

  影响地区应对干旱能力的其他方面还包括干旱预警水平、全体社会成员的节水意识、抗旱减灾政策法规建设、以及社会全体成员的干旱灾害风险意识等。目前,我国各省区的干旱预警能力普遍偏低,各级政府的干旱预警能力建设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水资源的有限性、可宝贵性及不可替代性在全社会成员中并未得到广泛普及,全社会成员中更未形成自觉节水的风气;有关抗旱减灾方面的政策法规较为缺失,尤其是缺少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适用于各级地方政府的抗旱减灾政策法规;社会全体成员干旱灾害风险意识尚未得到真正的提高等等。这些均影响和制约着当今社会应对干旱能力的提高。

  二、我国南方干旱灾害频发的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需水逐渐增加,加之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社会的干旱灾害脆弱性渐强,从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两个大的方面着眼,尽最大限度减轻包括南方各省区在内的社会干旱灾害脆弱性十分重要和迫切。主要的具体对策措施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1.尽早完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尽可能减少靠天收的农田的比例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特别是农业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此,致使在应对近些年来频发的重特大干旱过程中十分被动。值得欣慰的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决定,在未来十年成倍增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并明确指出,通过十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尽管南方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坡耕地多等原因,靠天收的耕地比例远高于北方,因此通过全面规划,加强和完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尽量减少南方各省份特别是安徽、江苏、四川、湖南及江西等粮食主产省份靠天收的耕地的比例,对于避免今后再次发生重特大干旱灾害十分重要,同时也是保障全国粮食安全所必需的。

  2.高度重视南方省区地下水开发工作

  地下水的开发工作在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南方省份普遍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南方省份的地表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人口不断增加需水要求平稳的矛盾已日趋凸显,近年来南方省份一再遭受重特大干旱灾害已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近年来,在应对历次南方省份重特大干旱的关键时期,地下水所起的关键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在抗击2010年西南五省区特大干旱灾害的过程中,不论是在贵州还是云南,许多地区都是通过临时打井解决了旱区居民和大牲畜的因旱饮水困难问题,但很多地区都是在地表水源枯竭后才着手地下水的利用问题,这暴漏了对地下水重视不够的问题,如果不是这样,对于应对西南特大干旱灾害一定会更加主动。加强南方地区地下水尤其是广大山区地下水资源的勘查、规划开发和抗旱应急后备水源建设十分重要和必要,必将使未来应对干旱灾害更加从容。

  3.未雨绸缪,落实两个制度

  我国是世界上干旱最为频发及干旱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被动抗旱的局面并未得到彻底改变。抗旱处于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抗旱规划及抗旱预案的制度尚未形成。抗旱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从长远战略的角度适应自然,为抗旱减灾宏观决策提供支撑;抗旱预案侧重于解决干旱一旦发生后的应急问题,最大限度地减轻干旱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4.做好植被保护和植被恢复工作

  尽管南方诸省区降水相对丰富,但其植被由于上世纪后半叶的过度开荒造田以及无节制的砍伐树木而遭到严重的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使得重特大干旱灾害发生的风险加强。良好的植被不仅对缓解干旱起到重要作用,对于缓解洪水灾害也同样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南方的一些省份具有水旱灾害并存或时而旱涝急转的特点,做好植被保护和植被恢复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5.尽早建立健全抗旱减灾政策法规

  健全的抗旱减灾政策法规体系是市场经济环境中做好抗旱减灾工作的重要保障。抗旱减灾属于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饮水安全以及经济发展安全的重要的公益性事业,但抗旱减灾的效益是通过减灾增效实现的,受益对象是社会的全体成员,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愿主动进行投入承担抗旱减灾的责任的企业或个人不多见也并非不正常。完全依靠行政命令开展抗旱减灾工作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既不科学也不可持续,尽早建立健全抗旱减灾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不仅是做好抗旱减灾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法制化社会建设的需要。

  6.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干旱灾害风险的意识

  干旱与其它诸如火山、地震以及洪水等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干旱具有发展缓慢、累进成灾、影响面广泛、很少直接迅速造成人员伤亡等特点。因此,对于干旱灾害,人们经常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干旱灾害风险意识淡薄甚至是干旱灾害风险意识缺失,尤其是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更是如此。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干旱灾害风险意识的根本在于提高其节水意识,尽早建成节水型社会,对于应对重特大干旱、避免发生重特大干旱灾害具有战略意义。

  (作者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研究员,本文受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项目“我国重特大干旱灾害发生规律及应急对策研究”资助)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