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子勋:治理央企薪酬乱象须多管齐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3日 08:56  中国经济时报

  ■时报时评■本报评论员  周子勋

  日前,审计署发布2011年第12至第28号公告,公布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17家中央企业2007—2009年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结果显示,多家央企因对外投资等项目管理不善导致亏损,以及存在领导职务消费不清、假发票、违规发薪酬、少缴税收等问题。其中,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三家央企薪酬福利管理问题突出,涉及违规发放奖金、补贴、旅游费等,涉及资金近50亿元。

  毋庸讳言,此次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所呈现出来的诸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说,央企通过违规变相侵吞公共利益的行为,首先给国家带来损失,其次使得社会公平更加失衡,最后对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带来巨大障碍。可见,积极推动央企薪酬体制改革,进行信息公开,既是作为上市公司的央企应有之义务,也是为央企薪酬的系统化改革提供支撑。

  一直以来,公众对于央企的薪酬机制缺乏基本的了解,这种定薪机制的不合理、不公开、不透明,连他们到底拿了多少钱都不知道,因此也就无法判断央企的薪酬标准,更谈不上对其各种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诚如国资委有关人士所说,“需要的话,可以向社会公开”,这种反客为主的思维凸显了央企的优势地位,事实上,不论需要与否,本来就应该公开,而且必须公开。既然央企的薪酬经得起社会的舆论监督,那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公开,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一如政府官员的财产公开一样,里面的花花肠子恐怕是没法遮掩的。

  虽然国资委对审计署的审计报告表示有利于央企的管理,国资委将规范职务消费、加强薪酬福利管理,推动企业及时堵塞管理漏洞、并不断增强透明度,欢迎媒体及社会各界对央企监督,打造“阳光企业”,促进中央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是不能忽视,作为央企的家长,国资委本身对垄断央企的控制力也是有限的,而且在部门利益相关的情况下,依然不忘的是对央企在贡献、红利以及社会就业方面给予辩解。

  众所周知,在现有机制下,央企红利难以让全民共享,从而成为央企内部的红利。诚如有论者所言,如果央企高管、员工随意自肥,自然容易激怒公众。事实上,有些央企减薪明里少拿钱,但背地里却暗度陈仓。递延薪酬、增加期权、扩大高管股权等方式,样样都是变相的薪酬,并且这些方式更隐蔽,更容易绕开公众视线。比如,此次曝光的中核集团所属单位仅2007年—2009年间发放的问题薪酬福利就超过1.5亿元,南方电网公司及所属单位2006年—2009年间违规动用工资结余等资金为职工购买的商业保险高达19.40亿元。在数年之内都不被发现的薪酬福利违规央企到底还有多少?或许谁都不知道,而且这些违规发放的资金最后的去向也会像谜一样。

  鉴于此,央企应该有一套完善的刚性制度,而且这个信息也应该以制度化的方式向社会公开。不能否认,国资委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监管体制和激励机制,无疑有利于央企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仅依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显然难以解决问题,必须多管齐下。关键是需要让社会参与进来,推进央企薪酬管理走向制度化、透明化,不仅要靠内部的审计监督,还需要从法律制度上予以明确,让这些信息处于社会的公开监督范围。唯如此,治理央企薪酬乱象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