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都:造福百姓的决策也该征求民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3日 08:31  南方都市报

  一位82岁的离休老干部的公开信在网上发布以后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公开信中,曾担任长沙市委副书记的朱尚同直指长沙市在“整治社区环境”的试点活动中,出现了一些肆意挥霍国家财政,重形式、轻实效、扰民损民的荒唐现象,批评长沙市现在的一些做法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

  当下市政建设中的铺张和形式主义不新鲜,在网上发布公开信也不新鲜,朱尚同老人的公开信之所以成为焦点,当然与他曾经有过的官方身份有关。显然,与一般的批评者相比,朱尚同的反对声音更可能让长沙官方为难。据媒体报道,继上门解释并劝说朱尚同撤下帖子、声明公开信不是他所写遭老人严词拒绝后,长沙市官方又公开回应称,媒体报道中反映的关于长沙市社区环境整治的情况是不客观、不全面的,社区环境整治并非面子工程,而是为了造福百姓,绝大多数居民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说“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一件惠民利民的实事好事”。

  类似各执一端的事件,细节的核实和判定似乎永远是一个难题,这次也不例外。长沙官方称花费绝不像朱尚同所说的高达“2亿”,但在朱尚同看来,“市文明办说是8000多万,区长告诉我是5000万”,只能得出一个答案:“我估计远远不止这个数额,因为我追问他,他没有明确地回答。”长沙官方称并没有对单位和居民集聚区的围墙一律拆除,朱尚同却说他亲眼看到刚铺好的人行道被打掉重铺,教育厅好端端的围墙被拆掉重砌;长沙市官方称其整治行动得到了绝大多数居民的支持,而朱尚同则说,仅他所在的省教育厅就有很多离退休老干部意见很大,绝非宣称的居民“都欣然同意”……

  就目前而言,细节的核实和判定既然存在困难,我们只好暂时把它抛在一边。富有意味的是,双方言辞上虽然出现对垒,但其话语方式却并无区别,一个显著表现就是,为了说明各自的论点,“民意”都是最有力的论据。一方说,社区环境整治扰民损民,群众“意见很大”,另一方则说整治工程得到了“绝大多数居民”的肯定和支持。

  在将民意向背视为评判工程好坏的标准上,双方似在意外实在意中地达成了高度一致。这当然是不足为怪的。一个牵涉到众多群体利益的公共政策,如果居然得不到民意的正面呼应,其合法性和权威性都会大成疑问,争执的双方对此想必都会有起码的认知。

  于是,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在此浮现了:双方持相同的论据,怎么会得出截然相反的论点呢?民意看似分散,但当其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公意来发挥作用时,绝不可能如此分裂。这里只有一个可能:必定有其中一方所坚称的“民意”并不是真实的。

  在社区环境整治的问题上,究竟是离休干部朱尚同,还是长沙市官方的意见更能代表民意?这似乎是一个难题。长沙市官方可以指责朱尚同只能以一些他身边的人群作为实例,但长沙市官方在证明其行动深受欢迎时,不过举出了一些虚拟的对象而已。

  其实,长沙市官方原本是很容易避免这种尴尬的。设想一下,如果他们不是在遇到朱尚同的质疑时才想到“民意”,而是在工程启动之初就能经过一个公开征求、吸纳民意的过程,又何至于今天被动地拿“绝大多数”这样一个模糊的数字去抵挡呢?

  体察真实的民意似难实易。一看在公共政策制定者这里,民意是否真有分量,二看是否经过了公开征求民意的过程。因为第一点不好判别,第二点才显得特别重要,否则很难保证不出现“被代表”、“被同意”、“被造福”现象。现代政治尤重程序,其精义尽在于此。

  当长沙市官方回应称,社区环境整治工程目的是为了造福百姓时,包括朱尚同在内的一些人士肯定期期以为不然,因为很难理解“百姓”在这个时候才姗姗来迟。对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来说,这也许是一个启示:即便真是为了造福百姓,也应该得到百姓的同意才行。

  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言犹在耳,但一些地方政府在决策中对待批评意见的态度却绝非乐于倾听,更不要说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了。老干部愤然批评当地政府的决策,正是暴露出地方政府决策形成机制的缺陷,充分征求民意、反映民意的程序不可或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