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欧贸易纠纷并非零和博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9日 02:03  新京报

  把当前中欧间的贸易纠纷以“贸易战”形容显得夸大其词,因为这场贸易纠纷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下的合作博弈。

  中欧贸易摩擦骤然升温。继5月14日欧盟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征收4%~12%的反补贴税和8%~35.1%的反倾销税后,中国商务部16日发布2011年第19号公告,初步裁定对原产于欧盟的马铃薯淀粉首次征收反补贴税。

  今年前4个月欧盟已替代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这意味着中欧已互成对方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显然,在双边贸易规模迅速扩展下,中欧间频繁出现贸易纠纷是正常的。同时,中欧间涉嫌贸易纠纷的金额都不大,且双方都似乎显得较为克制。当然当前欧盟首次以中国政府利用非法补贴提振产业为由向中国铜版纸等征收双反,而中国以首次启用反补贴的贸易救济来应对,确有些不寻常。但即便如此,把当前中欧间的贸易纠纷以“贸易战”形容也显得夸大其词。

  当前中欧间贸易纠纷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下的合作博弈,而非零和博弈。因此,如果把中欧间的贸易纠纷权作是一个讨价还价之冲突过程的话,那么这种冲突的最后结果是双赢的,即双方在贸易纠纷中所获得的“胜利”是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和价值理念,而不是对手方的利益和价值观念。

  当前欧盟效仿美国,开始对中国商品采取双反贸易救济,确实一反常态地违反了WTO规则——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不宜发起反补贴贸易救济,适宜于反倾销贸易救济。但对中国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前欧美已深入测探到了中国经济金融政策之腹地,如中国正规金融系统廉价向国企融资,尤其是廉价向贸易部门提供出口信贷,以及廉价土地优惠等政策。

  无须讳言,相比出口退税等政策,廉价的出口信贷和价格管制下“扭曲”的要素价格资源等,确实是中国制造凸显价格竞争优势的重要成因。欧美等突出地强调这些政策对贸易的影响,无疑给中国出了一个难题。

  严格而言,中国出口本质上是中国储蓄的跨国借出,廉价的要素资源等作为了中国贸易部门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无疑是中国福利的流失。若贸易部门借助价格管制压低的要素资源价格获得了价格竞争优势,那么这意味着最终国内市场的最终需求者为廉价要素资源的出口买单了。因此,若走出单纯根据贸易部门之利益得失的视角,中欧、中美贸易的纠纷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由此可见,当前中欧抑或中美的贸易纠纷并非是利益的对垒,相反可能会产生利益的广泛协同,即贸易纠纷有助于倒逼贸易部门走出对廉价资源的过度依赖,改善当前日益恶化的贸易条件。

  □刘晓忠(广东 财经评论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