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超过100个国家曾经历银行体系崩溃,IMF对危机的迟缓反应、亡羊补牢的做法以及发展中国家话语权过于微弱等问题,都令不少经济学家提出要改革IMF。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因涉嫌性侵犯被捕。这位在欧债危机救援活动中“挺欧派”灵魂人物的意外落马,不仅让亟待解决的希腊债务危机陡增变数,也令IMF因高层变动蒙上阴影,这或许会对政治、经济乃至资本市场都有蝴蝶效应。
按照惯例,IMF总裁一直由欧洲人担任,作为平衡,执掌世界银行的总是美国人。为了避免群龙无首,15日IMF迅速宣布,在卡恩审讯期间,总裁之职由现任“二把手”、第一执行副主席美国人利普斯基代行(利普斯基上周四曾宣布他将于8月份退休,使得形势变得更加复杂)。这无疑改变了1946年该组织成立以来的不成文的规定,首次出现两大国际金融组织同时由美国人掌控的局面。
成立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反映了当时世界霸主美国的利益。一直以来,美国都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是IMF最大的股东,享有近17%的份额,而IMF重大议题都需要85%以上的通过率,这样的议事规则,使得美国拥有一票否决权——IMF的任何决策,都必须听命于美国。
虽然IMF成立的目的是协助稳定全球经济,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超过100个国家曾经历银行体系崩溃,IMF对危机的迟缓反应、亡羊补牢的做法以及发展中国家话语权过于微弱等问题,都令不少经济学家提出要改革IMF。
不可否认,自2007年卡恩担任IMF总裁以来,就增加新兴国家在IMF的代表性展开了一系列谈判。在G20的倡议和卡恩的领导下,IMF已通过一个计划,将使中国在其中的话语权上升至第三位,同时将影响力减弱的欧洲给新兴经济体让出更大的话语空间。一旦打破平衡,由美国人掌控IMF,IMF经济改革工作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毕竟美国很难有把“一票否决权”拱手让人的动力。
谁来代替卡恩执掌IMF?这是目前各方最为关注的话题,毕竟距离利普斯基退休仅有3个月的时间。有观点称,由于面临来自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国家要求增加经济权重和地位的压力,下任IMF总裁很可能不会来自欧洲。就在4月份,24国集团的官员再次呼吁在选择世界银行和IMF领导人时要秉承“公开、透明、基于美德的程序”,而“不要考虑国籍”。或许,下一任IMF领导人不再依循惯例,而是来自中国、土耳其或巴西。目前的热门人选有土耳其前财长德尔维什(Kemal Dervis)及PIMCO首席执行官埃利安。
卡恩的离去,或许能够成为推动IMF进一步提升新兴经济体权重的改革契机。
□王莹(上海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