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3%,仍然高位徘徊。数据公布次日,央行即宣布从18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专家称此举冻结商业银行资金3700亿元。这在预料之中。但就收缩流动性而言,恐怕还是杯水车薪。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紧缩货币政策显然控制住了信贷规模。不过摁下葫芦浮起瓢。看看中国金融市场正在上演的一幕吧:大大小小的市场主体都参与到了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融资创意中,每个人都成为了放贷人,以各种形式持有信贷资产。这是信贷资金之外体量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却处在金融监管盲区。
正是这一体系成为持续紧缩政策下的放水者。无法单纯地指出谁该为这种情形负责。在银行信贷紧缩的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越来越活跃,融资类信托产品也是层出不穷,银行甚至开始直接为其贵宾客户做委托贷款的业务。在影子银行体系中,人人都可以放贷。在这里,不但没有存款准备金,而且还拥有更高的货币乘数和杠杆。
流动性紧缩政策遭遇影子银行的对冲。甚至紧缩力度越大,对冲程度也越高。由于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仍然远低于目前通胀率,这正对储蓄资金形成某种激励和诱导,——进入影子银行体系中的资金实现了事实上的利率市场化,资金获得了真实价格。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可以为证:,4月份住户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存款搬家的情形再现。由于股市下挫、黄金白银暴跌,房地产依然在调控阴霾中、农产品已被投资者抛弃,这净减少的4678亿元存款去向哪里?
可以肯定相当一部分资金进入了影子银行体系。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资金或购买投资房地产或者地方融资平台的信托产品,或直接委托银行向需要资金的机构发放委托贷款,无论何种形式,都已变身为信贷资金。
我们认为,这是不当的宏观政策和金融机构合力的结果。长期的负利率使得存款资金寻求保值通道,诸多金融机构则以转型创新之名,帮助市场投资者实现“创意”融资,或“以价补量”放高利贷、或帮助客户放高利贷。投资者资金得以保值,金融机构在紧缩中保证了收益。看起来皆大欢喜,宏观风险被弃之一旁:影子银行令杠杆与流动性风险激增,泛滥的资金让资产价格上升,同时也推高了通货膨胀。
但是没有谁愿意主动放弃这个游戏。在影子银行膨胀过程中,每个人都相信泡沫可以维系,债务人将凭借其融资所得换取成倍的回报,债权人可以高枕无忧。不过紧缩本身就意味着刺穿泡沫的可能性很大。当这个膨胀的链条破灭,明斯基所说的“庞氏型债务人”出现之时,谁来为影子银行埋单?
也因此,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专栏)对影子银行的强硬是对的。他在多种场合提出要防范此种风险,银监会也对银信合作业务的态度强硬。为恰当评估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规模,央行提出了控制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但显然,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具体的控制措施和手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一些地方可能对影子银行的膨胀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它在信贷口子紧闭的情况下,对“保增长”功不可没。
影子银行理论的鼻祖明斯基说过:“在商人与金融中介机构积极谋利的世界中,创新者将永远领先监管者一步。当局若能约束银行业,并清楚了解影子银行业者与其他冒进的金融机构的所作所为,则比较有机会减缓经济失序膨胀倾向之冲击。”
于今而言,我们认为有两点需要关注。其一,货币紧缩如不能纠正负利率,只能逼迫更多资金在体系外寻求保值;其二,监管机构对于银行业的约束应侧重于制定各类资产的最低净值要求,将银行业的资产与净值比率控制在适当水平。这并不容易,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过要是不这么做,我们看到的风险就会酿成一场金融灾难。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