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人民币缘何对外升值对内贬值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0日 15:49  东亚经贸新闻

  5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再次破了6.50的关口。如果从年初开始计算,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近2%。

  人民币升值,通俗来讲就是人民币更值钱了。但是,为何国内的老百姓却越来越感觉到钱越来越不值钱了,钱越来越“毛”了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专栏)表示,人民币对外升值,却对内贬值的主要根源在于流动性过剩,引发国内物价上涨。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导致热钱流入,引起市场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导致外汇占款增加,央行不得不增加人民币投放,从而引起流动性过剩。

  出国省钱 荷包却缩水

  “要是晚两天换美元就好了,这两天人民币又升值了。”9日,长春市民孙小姐告诉记者,她已经报团准备6月份去欧洲旅游,4月份的时候刚刚换了美元的整钞和零钞。当时的汇率是6.57左右,换了200美元,花了1314元人民币。现在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已经突破6.50的整数关口,如果要是现在换美元的话,换200美元,只需要1300元人民币就可以了,节省了14元人民币。

  不仅换美元省钱了,由于今年人民币升值,所以旅行社去欧洲旅游的报价也便宜了不少。孙小姐告诉记者,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当时为她算了一笔账,由于人民币升值,今年6月份去欧洲的费用,与去年同期相比,大概会节省800元左右。

  人民币升值了,说明人民币对美元越来越值钱了。但是,跟很多人感觉一样,她觉得在日常消费的时候,物价越来越高,钱越来越“毛”。

  孙小姐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按说人民币对外升值,意味着比以前更值钱了,但在国内,人民币为什么越来越不值钱了呢?

  热钱流入增加流动性

  带着孙小姐的问题,9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

  他表示,根源就在于人民币升值导致了国内流动性过剩。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吸引了很多国际热钱流入国内。

  近几年来,国际热钱比较热衷流入新兴市场国家,而这些国家的股市和楼市更是热钱的聚集地。虽然目前国内的股市和楼市都不太具有热钱炒作的空间,但是人民币升值却给了这些热钱容身之处。

  “自从去年国内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经持续升值。同时,在将来的中长期,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比较强烈。”他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吸引很多热钱流入国内,“套利”人民币升值。而大批热钱流入国内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引发国内市场流动性过剩。市场上流动的货币多了,接下来就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胀压力增强,使钱越来越“毛”。

  货币超发引起流动性过剩

  除了吸引热钱之外,人民币升值导致外汇占款增加,也会引起流动性过剩。

  外汇占款,指的是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简单地说,就是无论是国内买回来的美元,还是通过进出口贸易换回来的美元,都需要兑换成人民币,才可以在国内流通使用。所以,央行为了换回这些美元,就要相应增加国内人民币的发行量,投放的这部分人民币就是外汇占款。

  一般情况下,外汇占款的具体表现是,央行购买美元,形成国家外汇储备,然后投放对应数量的人民币;或者整个银行体系购买美元,形成全社会外汇储备,形成社会资金,投放相对应的人民币。如果按照5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6.4988来计算,每增加1美元,就需要对应发行将近6.5元人民币。自从2010年6月开始,央行重启汇改,随后人民币对美元开始持续升值。根据央行的数据显示,2011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按3月31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6.5564来计算,就有19.96万亿元的人民币被投放。

  如果看2010年年底的数据,截至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亿美元。这说明今年第一季度,外汇储备增加了1974亿美元,就多投放了近1.3万亿元人民币。而从外汇占款的增加来看,2011年一季度我国外汇占款增加11240.82亿元,这说明今年第一季度,需要投放近1.2万亿元人民币。这样就导致了货币整体供应的增长,自然就提高了通胀的风险。

  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一个国家每增长出1元价值,该国央行也应该供给1元的货币,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货币超发。而货币超发幅度过大的直接后果就是通货膨胀。对于老百姓来说,通胀的后果,就是物价上涨,钱包越来越瘪,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记者 何伟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