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陶冬:中度持续通胀2011年主旋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3日 16:20  《新财富》

  2011年中的CPI可能高达6.3%,全年则平均为5%甚至更高。

  最近4年,中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通胀预期再起,物价攀升,成为2011年经济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笔者预测,2011年中的CPI可能高达6.3%,全年则平均为5%。年中6.3%的CPI,未必是此轮通胀的顶点,只是下半年CPI走势受夏粮收成、全球经济复苏、美元波动及中国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影响,一时难作预言。

  拉动明年通胀的有四大因素。一是食品通胀,农业减产、成本走高、热钱窜动,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暴涨,由此改变了价格预期,造成农民囤积、消费者抢购,中间流通环节趁机加价。相信食品通胀会在2011年提供400个基点的CPI涨幅。二是工资上涨所带来的服务业加价。工资上涨、人手短缺,正迅速地在低端服务业蔓延。与制造业不同,服务业有能力加价。三是国际市场能源、大宗产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成本拉动的压力。四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对公用事业、成品油价格所带来的上行压力。

  价格上涨,可能由供应、需求上的变化造成,也可能源自流动性过剩及通胀预期。中国政府的通胀监察与管理,几乎全部聚焦于供应与需求,对流动性的管理与整治明显不足,对通胀预期管理则严重滞后,许多方面近乎空白。

  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货币现象。假定货币供应不变,货币周转速度不变,购买力不变,一种商品的需求大过供应,该商品的价格会上升,但是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则应该下降,哪怕它的供需是平衡的。只要货币供应不失控,理论上讲,只会有相对价格的变化,不会有绝对价格水平的上涨。

  然而,如果货币政策过度扩张,则整体价格水平早晚会出现上移,由此牵动价格预期的改变,带来囤积、抢购等行为变形,供求进一步失衡,并形成恶性循环。政府在通胀管理上只注重供需(管得好不好另当别论),无视流动性及心理预期,对通胀形势的判断一错再错,其实是自然的、必然的。

  央行的另一个政策失误,是忽略资金的价格调整,听任负利率长期存在。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有接近2%的差值,储蓄搬家乃是理性的行为。2010年10月,定期存款离开银行的速度为近年所罕见,加大了资产通胀的压力,也加大了民间的通胀预期。

  笔者看来,通胀预期已然形成,目前的政策工具对农产品、流动性拉动的通胀治理效果未必理想,政府在流动性正常化上面(尤其是利率正常化)又是谨小慎微、缓步推进。2010年的通胀走势令绝大多数人吃惊,2011年的走势相信还会令绝大多数人吃惊。当CPI冲向6%时,一轮手忙脚乱的货币政策紧缩也许就会开始。

  当然,类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双位数通胀,估计暂时不会出现。中国毕竟不再是短缺型经济,产能过剩仍困扰着多数制造业。不过在农产品通胀之后,工资上涨所带来的服务业通胀的威胁不容低估。笔者将本次通胀定性为流动性驱动的中烈度通胀。由于工资的连锁上涨,以及流动性正常化速度较慢,估计这轮通胀的持续时间,可能长过一般人的预期。

  中度、持续通胀下的投资应对策略,应该是远离政府之手所及之处。银行储蓄、债券均为输家,可能被价格管制的产品、企业也是输家。只有上帝可以制造的产品,如资源、农产品,应该是赢家,在通胀中具有加价能力的产品、企业,应该是赢家。房地产站在上帝与政府的中间,从通胀角度看是值得投资的,从加息与资金链的角度看,必受货币政策的影响,看官量力而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