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呜呜祖拉:中国制造的绝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1日 15:47  《董事会》

  在资产泡沫的诱惑下,资源和政策完全倒向了房地产和投机,从事实业的人会越来越少,投入研发的资源会日渐枯竭,中国制造业在人才、技术、资源和政策上的投入递减,最终将导致竞争力衰竭

  马光远

  中国足球队继续缺席南非世界杯,但中国元素却无处不在:从比赛用球到球衣、球网、呜呜祖拉、球哨、球鞋、球袜,乃至于球迷的假发,无一不来自中国。用阿迪达斯生产负责人马科夫斯基的话说,通过中国制造的比赛用球“普天同庆”,“中国将参加每场比赛”。

  “中国制造”大规模渗透,引发了更多国人的反思。出现在世界杯上的这些“中国元素”,与其说是中国制造的代表,毋宁说是反思的镜子。

  一是利润被压薄至极限。以大放异彩的“呜呜祖拉”为例,款式各异的“呜呜祖拉”出厂价一般是在0.6元到2.5元,而在南非可以卖到20兰特 (约合17.7元人民币)到60兰特(约合53.1元人民币)不等,中国加工企业获取的利润不到5%,如果再考虑到环境成本等诸多因素,“呜呜祖拉”是名副其实的赔本赚吆喝。

  二是哈尔滨啤酒和英利集团作为首次成为世界杯官方合作伙伴和赞助商的中国企业,其营销思路却饱受质疑。一些人认为,哈尔滨啤酒的市场纯粹在中国,却拿不菲的资金到南非去做广告,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而英利集团,这个连中国人都很陌生的从事新能源的企业,在业绩亏损的情况下,却拿出5个多亿的资金砸向世界杯,更是让人觉得打了水漂。

  第三,至于南非街头由中国厂商提供的转播赛事的大屏幕和体育场用的格力空调,更是被指为“出场”而代价不菲。这样,在经济界,“中国制造”似乎比中国足球更加无厘头,微不足道的利润,莫名其妙的营销,即使真的“参加了每一场比赛”,就能为此而弹冠相庆吗?的确,相对于虚妄的狂欢,这种反思和冷静的价值弥足珍惜。

  不过,相对于那些根本没资格参与的,还是应该感到欣慰,也应该对这些勇敢的参与者给予足够的宽容。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我们不对此进行制度层面的检讨:

  首先,对中国品牌集体缺席的原因需要真实的反思。相对于中国开放的历史,世界杯的历史当然要悠久,所以在世界杯上看到的国外品牌,如阿迪达斯、可口可乐等,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浸淫多年,为占据这个市场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国际足联在选择官方赞助商的时候,要综合各种因素,和国外的大品牌比较,我们的竞争力差距是全方位的,这个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弥补的,对此应该有正确的评估。另外,如果我们看看《财富》500强,代表中国出席的企业,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国字号”的垄断企业,资源、人才、政策一边倒地向他们倾斜,他们的确不负重望,杀进500强的名单越来越长,然而,就市场竞争力而言,他们并不代表中国品牌。

  其次,为什么得到的只有屈辱性的利润?我们承认,在整个代工的产业链上,中国的代工企业处于利润的最低端。即使如此,在代工产业链上,代工企业最少也应该分享10%—30%的利润,其余10%—15%为贸易中介佣金,50%—60%为零售商利润。即使中国人力成本再低,如此低廉的利润,连弥补生产球迷假发和喇叭的环境污染的成本都不够。

  再次,“中国制造”的劣势为什么越发彰显?我担心的是,即使如此微薄的利润,在目前席卷全国的“投机”和浮躁的思潮中,在下届世界杯中都很有可能失去。一是环境和资源难以承担,在这种模式下,中国GDP只有美国的大约四分之一不到,资源消耗却仅次于美国,中国消耗的资源比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起来的总和还大。像钢材消费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超过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0%以上。二是经济思潮颓废,在资产泡沫的诱惑下,资源和政策完全倒向了房地产和投机,从事实业的人会越来越少,投入研发的资源会日渐枯竭,中国制造业在人才、技术、资源和政策上的投入递减,最终将导致竞争力衰竭。

  “呜呜祖拉”被视为世界杯上的最强音,但那是最强的“噪音”,代表一个国家经济脸面的,则是悦耳的主旋律。如果思潮依旧,也许本届世界杯上的噪音,也会成为“中国制造”的绝唱。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资深律师。学术旨趣主要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收购和公共政策,特别关注中国的转型和法治变迁。作为中国律师,执业领域主要在上市公司收购、反垄断、公司治理和证券诉讼等方面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