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统计局网站载文:收入增长不等于生活水平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3日 08:46  国家统计局网站

  随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社会对统计数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统计数据真实与否的议论逐渐增多。记者近日看到了一份北大学生寒假实践报告,他们对统计数据真实性存有疑虑,所采取的用实地调查验证数据的做法让记者眼前一亮,于是我们采访了写作这篇报告的两名大学生李屹和刘星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希望通过调查来了解真相”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9级本科生李屹说,这次调查的初始目的非常简单,我国政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广受关注,而他自己也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存有疑虑。但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不论它们准确也好、有偏差也好,我们都希望通过调查来了解其真相”。

  课题组成员刘星辰是北京大学历史系2009级本科生,她说,北大严谨的作风要求每一名北大学生,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跟风盲从,对任何问题都不能只凭主观感觉盲目下结论,要通过实践调查得出自己的结论与看法。于是,他们利用寒假期间,对山东省潍坊市的600个受访者逐一进行了调查。

  报告称,鉴于之前各种媒体对政府数据的评论,报告执笔人预计人均收入增长数据应普遍小于官方的统计数据。但是在实际调查统计中,发现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群体所占比例确实有了明显的下降,而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群体数目保持均衡,部分群体比例显著增加,与从当地统计局取得的统计数据基本吻合。这一点大大出乎报告执笔人的预料。

  报告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政府统计数据偏差小,政府的统计数据基本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收入增长=生活水平增长?”

  质疑统计数据的声音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便是“统计数据与感受不一致”。人们接触到与自身相关的数据时,衡量数据是否真实的重要依据就是与自身比较看是否相符。

  “震惊”——北大的年轻学子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自己得到计算结果后的感觉,从问卷的制定到发放都是自己亲自操作,但是通过这些问卷最终计算出来的统计数据却是自己事先并没有想到的。

  “数据收集上来以后,在我一份一份地逐个录入收入数据时,当时给我的感觉数据还是挺低的。”李屹这样告诉记者,“但是实际计算出来的结果却与事先想象的完全不同,与看到基础数据后的主观感受也不相同”。

  “没想到我自己计算出来的数和统计局提供的官方数据这么吻合,根据我们的调查,政府的统计数据基本是符合实际的。”

  报告中这样写道:虽然数据本身是真实的,但是有些时候数据并不能反映人们的实际感受。特别是在物价上涨的时候,以人民币来核定收入水平或许是可取的,但是要核定生活水平,恐怕是不够准确的。人们的感受通常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仅仅凭感受就判断一个数据的真实与否显然有失偏颇。

  如果说收入增长了10%,就可以宣称人民生活水平增长了10%,那显然是个笑话。报告中举了一个十分简单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初,冰棍5分钱一根,一个教师每月发80元钱,能够买1600根冰棍。今天一个教师每个月发3000元钱,接近原来的40倍,但是以每根冰棍1元计,他的月工资能买3000根冰棍,不到原来的两倍。当然,同样是冰棍,30年前的冰棍与今天的冰棍相比,营养含量与质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客观的数据遭遇主观的反抗”

  刘星辰说:“我们想调查的不仅仅是实际数据是否与官方统计数据的一致性问题,还要调查人们心理的反映程度。在填写具体数据之外,我们还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个问题,让被调查者对政府统计数据与自己实际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

  李屹告诉记者,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些被调查者的实际工资增长高于公布的工资增长速度,但是在选择“政府统计数据与自己差别”的选项时,仍然选择政府统计的工资增长率偏高,这是令他们很不理解的事情。他们说,也许这只能从社会心理学来解释了,人们虽然自己工资涨了很多却希望涨得更多。

  这个现象在社会上也普遍存在,即使客观上数据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许多人的主观感受也不一定如此。

  “客观的数据遭遇主观的反抗。”刘星辰用她那90后特有的语言概况了这一现象。

  “大多数人在评价一个数据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看看是否与自身情况相符,但是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各行业之间千差万别,不能寄希望于小小的统计数据让它来准确反映每个人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统计数据的确承载了很多它不应承担的功能。”

  从CPI到工资

  有人说统计局职工不买菜,菜价明明很高了,CPI却偏低。

  有专家分析称,CPI是一个全国面上的宏观经济数据,跟个人的生活体验必然会存在差异。老百姓一般关注比较多的是菜价,因为每天都要买菜,所以菜价一涨,感觉就很强烈。相反,一些耐用消费品,比如彩电、汽车、大宗消费品等价格都在降,但是因为购买的频次比较少,所以大家感觉不到。

  李屹说的一句话很有启发性,“有的时候大家质疑数据并不一定是在质疑数据本身,而可能置疑的是这个数据给人的一个印象”,不是说CPI是2%的时候大家认为不准确,是3%就觉得没问题了,只是社会公众借对CPI的质疑表达对菜价、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不满。

  而对讨论最激烈的工资“被增长”,也只是反映人们希望自己工资涨得更高更快的一种心理,刘星辰说:“这是人的正常心理,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

  多一些解释,多一些说明

  “希望在公布数据的时候不仅公布数据,还要公布过程,让广大社会公众了解,数据到底是怎么来的,数据到底能说明什么问题。”刘星辰建议。

  李屹认为:“知道得越少,人们猜疑就越多,很多时候社会公众虽然知道这个数,但是对这个数据到底反映了什么并不清楚,只能自己理解,然后想当然地作出一些反应,那样就太主观了。这样就很容易得出并不正确的判断。”

  统计确实是一门科学,一些浅显的普及性的解释可能会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统计,更多地理解统计数据背后的真实含义。

  “在这种情况下,要不停地做,要扎扎实实地做,现在我们国家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转型时期,任何事情都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但是只要愿意去做,最后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刘星辰说。

  采访结束,感触颇深。对统计数据的质疑,两名北大学生不是人云亦云,而是采取科学的态度,通过实地调查,用数据检验,用结果论证。其实,无论调查结果与统计数据是否吻合,我们需要的是这种科学的态度,需要的是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作风,它有助于统计部门改进统计方法制度,有助于提高统计能力和统计数据质量,有助于缩小统计数据与民众感受之间的差异,让统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背景链接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研题目:家乡人均收入增长与政府统计数据的差别

  调研背景: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人对官方媒体公布的统计数据真实性表示怀疑。为了弄清统计数据和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我们从与人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收入增长率入手,调查官方统计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差别。

  调研目标:1.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人均收入的年增长率并与当地统计数据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官方统计数据有无脱节现象。2.在调查收入增长率的同时,调查民众对官方统计数据的信任度。3.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其他看法。

  调研结果:政府统计数据偏差小,政府的统计数据基本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在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平均收入增长与官方统计数据的差距,并且认识到了官方数据相对的正确性以及它的局限性。在调查和统计过程中,我们从问卷中了解到收入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都可以作为政府工作的良好建议和参考。

  (作者:孙启文 鄢来雄 中国信息报社)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