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朱为众:消除美中贸易逆差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9日 15:29  《新财富》

  消除美中贸易逆差,

  美国应放弃冷战立场

  缩小美中贸易逆差有两种方法,一是扩大美国出口,二是遏制中国出口。从结果看,前者是双赢,后者是双输。强迫人民币升值无助于美国出口与就业的增长,甚至可能使情况恶化,消除逆差最有效的方法是美国政府修正其过时的冷战立场,重新审定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解除各种贸易禁令,增进对华出口。

  诺贝尔奖得主并不代表真理

  最近到中国出差,每到一处,企业老总们必谈汇率问题,想回避都不行。与此同时,中美经济学家们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媒体将中美之间贸易摩擦和汇率大战的话题炒得沸沸扬扬,吸引了无数民众眼球,甚至我在上海乘出租车时,都听到一位司机大侃中美汇率纠纷,从温家宝总理的观点到克鲁格曼的强硬立场,随手拈来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俨然一副专家神态。

  在这场大辩论中,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一篇题为《与中国较量一把》(Taking on China)的文章可谓气势汹汹。此公在文章一开头就指责中国的汇率政策“正在拖住世界经济复苏的后腿”,并主张美国不惜以一场贸易战为代价与中国对抗。克鲁格曼批评美国政府在过去的六七年里对中国操纵汇率视而不见,要求白宫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此公举例说,美国在1971年曾经对德国和日本等国出口美国产品征10%的附加税,几个月后,德、日等国不得不让货币升值。不过,克鲁格曼觉得10%不解渴,他建议对中国产品征收25%的附加税。

  此文一发,世界舆论哗然,均因此公不可小觑:他不光有诺贝尔奖的光环,而且在著名的《纽约时报》任专栏作家,颇有影响力。但是,我们也不要夸大了克鲁格曼的影响,更不要以为真理在诺贝尔奖得主手中。美国的经济学家多如牛毛,得诺贝尔奖的也很多,但是,他们不像中国同行那样热衷于参与各种经济事务的争论—因为历史原因,中国经济学家生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期,想躲都躲不了,恰因如此,中国一时半会儿还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而是专注于学术研究,因而普遍缺乏从政和从商的实践经验,更不用说对中国和中美贸易的深刻理解。其实,他们自己之间常常互不买账,而把对方的理论批得体无完肤,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们亦无例外,所以,十个经济学家必有十个或更多的理论流派。

  我们中国人太崇尚名牌,又有一元化思维习惯,所以一旦哪个人成为诺贝尔奖得主,以为他就代表真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挺欣赏克鲁格曼的文笔,也喜欢读他的文章,但对他所持的汇率理论和主张对中国的强硬态度却不得不说一句“愚蠢之极”。谢天谢地,他不是美国总统。

  中国制造和美国就业相得益彰

  当前这场有关人民币汇率的争论不断升级,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政府的压力在不断升级。美国政府最大的压力是国内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因此,一些国会议员觉得,是中国企业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提高汇率就会帮助美国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创造就业机会。其实,这是一个出于无知而颠倒黑白的天大谬误。

  我最近在浙江参观了一家制旗企业,它当年由一个定居美国的复旦大学教授和她的女儿在家里的车库中创办,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故事。如今,它不但在中国设有两家工厂,雇用近千名工人,而且在美国总部拥有星罗棋布的销售网络和数百人的设计、销售、管理团队,是一家典型的作为创造就业机会主力军的美国中小型企业。对这样的企业,人民币的强行升值只会带来几种可能的结果:

  一是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原地不动,但把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涨价因素通过零售商转嫁给消费者,这在金融危机后美国消费者普遍缺乏消费愿望和消费能力之时,无异于饮鸩止渴;

  二是被迫将生产基地迁移到越南、印度或其他劳动力更便宜、货币暂时没有升值的发展中国家,经验证明,这只是权宜之计,而且贸易纠纷往往会接踵而至;

  三是将制造基地移师美国,按照美国政客的愿望在美国制造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这样,公司的产品会立即失去竞争力,业务萎缩,不得不大批裁员甚至关门倒闭,无异于自杀。

  显而易见,无论哪一种选择都不会帮助美国的就业,恰恰相反,甚至可能使之恶化,所谓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可见,中国制造不但不是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还是创造美国就业机会和刺激美国消费的动力。

  几年前,我在欧迪办公(Office Depot)工作时,有一位经理问,我们为什么不多采购一些美国制造的产品并且利用人们的爱国主义宣传促销呢?我的回答是:如果我们不能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他们就会去我们的竞争对手那里购物,最终我们会因为爱国无疾而终,我的责任就是用在世界各地采购的价廉物美的产品保住公司近4万名员工的工作。

  美国是中美新贸易时代

  的最大赢家

  另一个被众多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所忽略的重要事实是,今天的世界已经变得日益扁平,国界日益模糊,而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已经完全过时,根本就不能反映两国之间的贸易实质。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早已从用皮毛换丝绸的传统方式转变为无国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界定的多方位互动式贸易,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跨国公司的无国界运行,而美国恰恰是这一新型贸易方式最大的受惠者。

  我近期应邀为上海美国商会制造商联合会的成员作关于中美贸易的演讲,听众都是清一色的美国制造商在华企业的总管,他们的产品从汽车座椅、电梯到轻型飞机,从牙膏、肥皂到食物饮料迥然不同,包罗万象,但共同点都是以中国市场为目标。在本土化的战略下,这些企业越来越多地利用在中国当地或亚洲周边国家采购的原材料进行生产,所以,以传统贸易方式统计的从美国本土出口到中国的原辅材料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即对消除传统统计方法中的美中贸易逆差的帮助并不显著。但是,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创造的销售额和利润却在稳步上升,有不少企业的在华业务一枝独秀,成为帮助总公司渡过金融危机难关的主力军,不但对公司的盈利贡献颇多,更是为美国总部工作人员(常常是高薪的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稳定就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这种你中有我的贸易方式因为对当地经济和就业带来好处,所以也受到了中国政府的保护和鼓励。

  看看我们的生活吧,从开的别克汽车到孩子用的帮宝适尿布,从喝的星巴克咖啡、可口可乐到吃的麦当劳汉堡包、必胜客比萨饼,从穿的耐克鞋到用的戴尔电脑,中国人生活里的美国货太多了,要是都算成进口,中美贸易的顺差恐怕就变成逆差了!所以,美国是中美新贸易时代的最大赢家。

  相比之下,在这样的无国界贸易中,中国就“吃亏”太多,至少目前是这样。众所周知,中国的企业才刚刚起步“走出去”,既无品牌可言,也没有经验可据,所以常常是要么走不出去,要么走出去了铩羽而归,尤其是要走进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更是步履艰难。所以,中美之间的贸易产品往往要在中国完成生产,然后一文不差地输入传统贸易海关统计,才可以输入美国市场。这也给对方留下了把柄,无端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指责和攻击。

  消除美中贸易逆差,

  解铃还须系铃人

  当然,按照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中国以其充足的外汇储备,能不能多买一点“美国制造”的产品呢?当然可以,而且也完全可能。不过,市场经济的规律是消费者(或消费国)需要什么,生产厂家(或生产国)就提供什么,可是,迄今中国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产品就剩下波音飞机和大豆了,两者均为美国的比较优势产品。为了减少贸易顺差,中国甚至不得不用辛辛苦苦挣来的外汇进口美国的鸡爪!2008年,中国花在美国鸡爪上的外汇高达近4亿美元。鸡爪在美国是加工饲料的废物,而在中国是名曰“凤爪”的美肴。

  难道除了飞机和大豆,只剩下鸡爪还在美国生产吗?当然不是!可是,美国多次对华进行出口限制,自2007年开始,更对中国实行单独出口限制,新增加了几十个限制出口的品种,包括计算机到航空航天的民用技术、数控机床以及相关零部件等,更不用说军事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武器了。可见,中国有钱,也愿意买美国产品,但中国要的美国不愿卖,两国贸易没有逆差才怪!不公平的对华出口限制政策,不仅加剧了两国的贸易摩擦,事实上也妨碍了美国就业率的提升和经济的恢复。

  所以,美国的贸易逆差其实是美国方面作茧自缚的结果。缩小贸易逆差有两种方法:一是扩大美国出口,二是遏制中国出口。前者的结果是双赢,后者是双输。由于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创造美国就业机会、刺激美国消费的动力,美国在新型国际贸易中已是最大的获益者,因此,强制性迫使人民币升值无助于美国改善出口和就业,美国政府到了修正其过时的冷战立场、重新审视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时候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消除美中贸易逆差最有效的办法在于美国政府改变其对华政策,解除各种限制对华贸易的禁令,增进对华出口。中美关系至关重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美之间的依存度与日俱增,他们的合作伙伴关系不仅情系中美两国16亿人民,更是世界人民关注的大事。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首要关键是中美两国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找一找根源,切实弄清楚双方的共同利益和贸易互惠的大局,求大同存小异,把中美关系和中美贸易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