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金涛:站在周期拐点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9日 15:14  《新财富》

  2010年二季度是欧美库存周期的第二峰,是全球2008年底以来的库存周期上升阶段的最高点,随后存在着自然回落的二次去库存阶段,也就是大拐点。二次去库存是由资金成本的上升预期和消费需求的边际回落带来的,与中国2009年7月因政策的过度刺激带来的二次去库存在成因上存在差异,所以本次的二次去库存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中国经济自2009年四季度以来正在经历由投资转外需的过程,这实际上是经济复苏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因此,我们认为在库存周期第二峰的时候,中国经济基本趋势是向上的。2010年二季度是刺激政策后续效应的一个爆发点,以通货膨胀上升为标志,随后政策退出是大概率事件。所以,自2008年以来的本轮经济库存周期的被动型复苏到二季度已经临近终点。

  2010年二季度之后会是一个冲高回落的过程,全球的二次去库存不可避免,因此,短期来看,二季度是本轮库存周期的最后上升波段时机。但是,二次去库存不等于二次探底,从目前情况分析,二季度之后是一个温和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将持续两年以上。但至少在2010年下半年是一个回落期,所以二季度后的市场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从市场结构看,周期性反弹是行情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与当前估值分化的市场结构有关,是一种机构博弈的结果。

  周期性反弹在四月

  当前的问题就在于周期性反弹或者市场反弹的可持续性以及反弹高度。决定这个问题的关键要素是欧美库存周期的第二峰与国内通胀脉冲的重合度。从大概率事件看,欧美库存周期第二峰的加速就在4-5月,而从国内的情况看,这也是通胀预期相对强烈,且资产价格出现最后脉冲的阶段,这一点从当前的房地产成交状况不难看出。所以,此时的经济似乎正在朝着一定的过热预期或者泡沫预期发展,如果此时PPI加速,或者说部分投资品价格上涨的话,则周期性的反弹将形成较好的持续性。现在看来,重合度最高的时段可能出现在4月,也就是说,4月将是本次周期反弹的最佳时机。基于欧美补库存的逻辑,我们认为在周期品种的选择上,还是以投资品为主,实际上,当前对煤炭、水泥等行业的选择,还是一种基于安全的资产配置思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谨慎心态,如果4月重合度最好的时刻来临,我们认为诸如化工、机械等品种都存在着估值修复的机会,当然,基本面的好转能否反映到股价上关键还是看市场的心态。

  维稳是政策主基调

  对心态影响最强烈的还是紧缩的预期,除了诸如物业税之类的政策外,市场对升值或加息等市场化手段都有着足够的心理预期。我们认为不会有超预期的政策,未来政策主基调就是维持经济的稳定,因而调结构是必然的。紧缩未必会是持续的,因为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经济微热总比二次探底风险低。因此,投资者未来最该谨慎的是经济复苏动力边际减弱后的经济自然回落,而不是政策,处于大拐点时期,经济走势不是政策的“松”抑或“紧”能够引导的。

  美股现高点标志着

  上升波段终结

  按照上述逻辑,判断二季度上升波段的顶点位置似乎变得很简单,既然本次波段是源于欧美库存周期达到顶峰,那么,美股的高点即是上升波段的终结点。实际上,美股在1月的调整后继续创出新高,就是库存周期双峰形态的典型表现。美股创新高,而A股没有创新高,这正说明了2009年7月中国库存周期高点对市场趋势的决定性意义。所以,如果美股在二季度出现高点的话,那一定是一个中期的高点,标志着A股2010年二季度上升波段的完结。

  成长不等于战略新兴产业

  在这次周期品种的估值修复之后,我们不得不经历一次大的拐点,这个拐点是经济增长意义上的拐点,是康波衰退后一次经济自我修复的终结。此后,中国经济进入重新寻找经济增长点的过渡期。在未来的过渡期,传统的周期性行业缺乏估值提升空间,而新的经济增长点会获得溢价。

  就中期来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未来投资的唯一线索,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不等同于战略新兴产业。我们认为,在经济增速回落到8%之后,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存在于产业升级和消费多样化。而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创新、模式创新、流程创新要更早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起到作用。

  最后,按照我们对世界经济周期内在规律的理解,在美元本位制之后,泡沫的产生与崩溃始终在经济增长中周而复始,过多的货币创造必须被消灭后经济才能获得新生。所以,2009年中国经济史无前例的货币释放是未来中国经济潜在风险的最大根源。虽然我们短期内无法掌握它对经济增长的复杂影响,但是,在库存周期复苏出现拐点的背景下,也许流动性的消灭机制会在不久后启动。消灭过度流动性的两大武器—资产泡沫和技术泡沫,是我们在未来几年需要时刻警惕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