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地方融资链断裂风险加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7日 11:07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 评论员 文钊 如果房价下降20%,土地市场重新进入冰冻期,地方政府该为调控终于见效,对中央有了交代而松一口气,还是要为融资平台捉襟见肘的财务风险担忧呢?这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但出现这种窘境的可能性很大。

  自2008年末4万亿投资计划启动之后,官办的融资平台就是地方输血大规模基建的主渠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地方融资平台大约8万家,去年新增信贷中,大约6万亿进入了这些融资平台。这还不包括企业债以及通过信托等方式变相借入的资金。这些融资平台无论大小,运行模式却惊人相似,秘诀只有一个:土地。

  一般来说,这些融资平台都是以土地注入做大资产,通过政府补贴做优业绩,继而以此为凭借贷或者发债,还款来源还是土地——地方政府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或者基建补贴作为还款来源。虽然这些信贷或者地方债多半有抵押物,但是作为银行担保和抵押物的还是土地。

  看起来这是一个完美无缺的链条。地方固然可以通过不断地注入土地和房产做大资产,继续借贷,而不断增值的土地可以给地方带来丰厚的卖地收入,这部分收入不仅可以还债,还可以帮助融资平台包装不错的业绩。不过前提是,土地需要不断增值,一旦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累及土地市场,这个债务链的命门所在就出了问题。

  如果土地出让及相关收入大幅度降低,很多去年启动的在建项目后续资金就没了着落,这也意味着可能出现一堆半拉子工程。如果土地不能持续增值甚至缩水,融资平台的资产规模也会缩水,加之土地出让收入无法保障,还贷或者还贷计划就无法落实,这时候地方政府本该为融资平台输血,但是对于大部分地方来说,政府财政本来就是吃饭财政,惟一能换活钱的就是土地,地卖不出去了,对融资平台的输血路径也就断了。这将让银行陷入贷还是不贷的选择——继续贷有风险,不贷前期的钱肯定打水漂。

  2008年下半年,各地土地收入锐减的情况就曾出现过。当时地方财政也面对强大的压力。不过那时候如果出问题,只是地方财政撑不住,但是现在的情况大有不同。也就是在2008年到2009年间,各地融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甚至一个地方就有若干融资平台,这些平台之间还在借贷和发债是互相担保。正是在此过程中,大量银行资金进入融资平台。如果这一次地方政府的财务出了问题,难受的就不仅是地方政府,银行恐怕也是难以全身而退的。

  这样的风险变为现实的可能性有多大?坦白说,现在还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原因之一,是各个地方到底有多少融资平台或者类似平台,通过这些平台融了多少钱,至今也还是一笔不清不楚的帐,经过包装的财务报表里面有多少窟窿,更是没有人说得清。不过看看一些地方融资平台信用评级报告里透露出的星星点点,至少可以肯定,如果房地产真的出现深度调整,会有融资平台随风倒下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