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族证券:经济并未过热 紧缩预期缓解

  我国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昨日公布:GDP增速达到11.9%,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基本符合市场预期;3月CPI增长2.4%,略低于预期。这一高增长,低通胀的组合令市场对于政策的紧缩预期暂时舒缓,但是考虑到潜在的通胀压力,未来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最快于5月成行。

  经济增长并无明显过热

  我国一季度GDP增速虽然高达11.9%,单纯从数字来看,已经超出了近10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水平,经济似乎已进入过热区间,但是仔细分析,相对于2005至2007年,经济并没有出现明显过热。

  2006,2007年的经济过热是建立在GDP增长持续2年维持在12%以上水平之上的,而今年一季度11.9%的高增速是建立在去年同期6.2%的较低基数上的,如果剔除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低基数的影响,以2008年一季度为基期,则今年一季度GDP相对于2008年一季度的两年平均增速为9%,低于2000年到2009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

  从三大经济增长动力来看,过热的迹象并不突出。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20亿元,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而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前3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9793亿元,增长26.4%,比1-2月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政府主导的投资明显下滑,如铁路运输业投资从去年同期的102%回落到3月的16.4%,中央项目投资增速只有9.1%,相比于去年同期的30.4%大幅度下滑。

  对未来投资增长有指示意义的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速今年以来也明显下降,增速从1-2月的42.7%回落至1-3月的34.7%,相比于去年同期的87.5%大幅度下滑。这都表明在政府严控包括地方融资平台信贷,严控新项目,去年以来投资增速过快增长的势头正在得到遏制,未来投资增速难以出现反弹。

  消费方面,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也保持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消费增速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

  净出口方面,虽然出口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如一季度出口3161.7亿美元,增长28.7%,相对于2008年同期也有3%的增长,但是由于进口更快速的增长:一季度进口3016.8亿美元,增速高达64.6%,贸易顺差显著减少,比上年同期减少479亿美元,由此使得净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仍为负,拖累GDP增速1.2个百分点。

  紧缩预期暂时舒缓

  当2月CPI增速快速从1月的1.5%上升到2.7%,接近央行确定的3%目标时,曾经让市场担心CPI今后会快速走上上升通道,但3月CPI只有2.4%的水平,可以让市场稍微舒缓。

  3月CPI增速下降的原因主要来自季节性因素上涨压力的缓解,如从过去6年来看,春节后月份相对于春节月份环比下降-0.4%,而今年CPI除了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外,还受今年以来低温气候因素影响,如与气候、天气、温度有关的鲜菜、鲜果在2月期间上涨幅度非常大,3月后又由于气候回暖等因素大幅度回落。因此,受此影响,食品价格增速出现从上月的6.2%回落至5.2%,3月CPI环比下降0.7%也不足为奇。

  此外,非食品价格保持平稳也稳定了CPI的涨幅。如3月终止了去年年底以来持续上升的趋势,保持在2月1%的水平,其中上涨比较突出的只有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3.3%,比2月提高0.3个百分点。

  但尽管如此,未来潜在的通胀压力还是存在。

  CPI上涨虽然比较温和,但PPI上涨却比较突出,3月同比上涨5.9%,环比上涨0.5%,这也是连续12个月环比正增长,其中驱动PPI上涨的中上游产品价格增速仍保持高位,如采掘工业同比增速达到30%,原料工业价格保持持续上升,从2月的10%反弹至12%。

  从未来一段时间来看,PPI增速仍将走高,如3月底以来对PPI价格上涨具有领先意义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再次显著上升:原油价格突破80美元整理平台,目前已经达到86美元,而根据我们的计算,若二季度原油价格上涨至90美元区间的情况下,同比上涨30%左右,PPI二季度上涨将接近7%。PPI价格的持续上涨将会对CPI上涨有一定的传导作用,从过去经验来看,PPI增速长期维持在5%以上的水平,都会对CPI等中下游消费品价格上涨构成一定的上涨压力,而就现状而言,成本传导也具有较强的可能性,如受益于今年以来低端劳动者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下游消费品需求旺盛:如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12877亿元,增长29.6%,这都给企业转嫁成本上升提供了余地。

  因此,我们预期,CPI在5月CPI上3%,PPI价格持续在6%的情况下,届时,央行仍有可能加息以减弱通胀预期。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