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梅新育:丰田事件告诉我们什么

  梅新育

  丰田汽车的“刹车门”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政界、舆论界、商界,几乎形成了一面倒批斗丰田公司的局面。以2月24日丰田公司总裁丰田章男到美国众议院“过堂”接受对丰田汽车安全问题质询为标志,这场批斗丰田运动迅速升级,但因为在不少方面已表现得颇为过火,有可能令推波助澜者自食其果。

  毫无疑问,丰田海外扩张过猛而管理滞后,日本国内高龄少子化等社会变迁削弱了昔日享有盛誉的“日本制造”的基础,这些因素确实造成了丰田车的质量问题,危机公关中的错误更给丰田质量风波火上浇油。笔者无意否认丰田汽车确实出现了质量毛病,始终主张在这场质量风波中保护中国消费者的权益。但客观评价,丰田质量风波之所以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世人对丰田产品质量有更高的期待:如果别的车可能会有五个毛病的话,那丰田车可能只有一个毛病,要做到没有毛病才能算进步。

  之所以说批斗丰田可能已经过火,还因为相当一部分消费者针对丰田乃至其他日本车“质量问题”的投诉,完全有可能是错怪。美国众议院住房能源和商业委员会听证会的重点问题之一,是丰田部分车型的突然加速问题,但不少研究已发现,由于汽车上使用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而车主、外界使用的其他电子设备也越来越多,无处不在的电磁污染,可能是导致丰田部分车型突然加速的真正原因。为了我们长久的利益,当然不能用“保护消费者权益”之类大帽子阻碍客观的科学研究,阻碍去发现真正的问题。而媒体铺天盖地“一面倒”的报道,效果则无异于心理诱导和暗示,车祸肇事者们会因此更多地诿过于汽车质量问题而不是自己糟糕的车技。对于这种心理效应,客观的美国媒体也并不否认。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法律制度的误区和某些政客的私利动机完全有可能激励消费者任意夸大丰田车“质量问题”给其造成的“损害”。众所周知,美国拥有奇特的法律制度,某些成年消费者分明是自身犯了缺乏生活常识的“弱智”级失误,也能凭借这套法律制度、依靠口舌如簧的律师向企业索取天价赔偿,从而造就了因为自己端咖啡烫伤腿部而逼迫咖啡店赔偿百万美元之类奇闻。何况美国议员们本来就是可以坐而论道却不用为其承担实际后果的,在中期选举日益临近之际,在此问题上最保险的做法,当然是对丰田极尽口诛笔伐之能事。

  丰田质量风波结束得可能比预期的快,因为在丰田质量风波中摩拳擦掌卖力作秀的华盛顿政客们渐渐发现估计失误,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已不可避免地发展到可能伤及他们自身的方向:政客们与丰田和其他日资车厂的关系?媒体已挖掘出参议院丰田事件调查员杰伊·洛克菲勒对丰田工厂落户他本人所在的西弗吉尼亚州发挥了关键作用;政客们是否在蓄意帮助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美资车厂?媒体还在挖掘美国汽车厂商的召回记录,这恐怕比丰田的更糟糕,毕竟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丰田为首的日本汽车企业开创的……危情之下,批斗丰田运动的始作俑者自然希望见好就收,只是不知道能否如愿。

  对于我们来说,除了及时检查我国市场相关车型问题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之外,还可以从这场过火的批斗丰田运动中吸取什么?我们不能对一切让日本人倒霉的事都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因为无论如何,丰田是一家对汽车产业、对消费者福利作出了不可替代巨大贡献的领袖级企业,而美国国会和社会过分“修理”丰田的手法同样也会用在中国出口商身上,不妨回想一下前两年中国产品质量风波中美方的表演。物伤其类,此其时乎?

  要保护我们的公民、企业免受类似的过度羞辱,我们就需要明白是什么赋予美国这样的能力去肆意羞辱别国公民和企业?我们看到,听证会上丰田章男的第一个动作是宣誓表示绝对不会说谎,假如说谎将不惜接受法律惩罚;作为日本数一数二大公司的领导,为了他在日本的工作,要在美国国会宣誓接受美国法律的约束和惩罚!是美国的什么力量逼迫他作出这样的屈辱表态?是美国的什么力量逼迫日本接受对其管辖权力的这种侵犯?答案是美国的进口能力。正是由于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拥有近乎无限的进口能力,为了保住这个对企业未来至关重要的市场,丰田章男才不得不忍受如此屈辱,日本政府才不得不默默吞下山姆大叔践踏其部分主权滥施淫威的苦果。而对于美国来说,由于有太多的外国公司在美国国内拥有可以用来执行判决的子公司或财产,要对这些外国公司及其高管实施域外管辖的权力,并非难事。

  丰田质量风波终将过去,但对我们的启示却是长久的。作为一个出口大国,我们需要考虑如何遏制别国对我们实施这种域外管辖的权力;而作为一个迅猛成长的进口大国,作为全世界越来越多企业眼里的商家必争之地,我们需要考虑如何适当运用这种日渐增强的进口权力,为自身谋取最大限度的利益。我们无需也不应如同美国那样滥用进口能力所赋予的权力,但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运用这种权力帮助我们的国民和企业在海外获得更加公正的待遇。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