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刘伟
通过体制创新和各种政策的科学应用,我国完全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成为全球最早实现经济复苏的国家。这不仅保证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对世界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这些成就的取得,首先在于中国经济具有良好的基本面。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巨大的提升,正在经历着加速的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这是我们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最基本条件。同时,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果断和科学地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有效地遏止了经济增速回落。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明显回升,最终实现了8.7%的经济增长。这一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
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经历着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历史性转折。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如何通过体制的转轨激活中国社会潜在的经济活力,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并达到既定的总量目标。那么到现在,如何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中国能够在国际市场、资源、环境等一系列客观条件的制约下,在需求领域通过改善民生,尤其是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和欠发达地区的民生来扩大内需;在生产领域更多地通过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来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全面实现小康进程中新的任务。
应该看到,中国政府的一揽子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是在世界经济衰退、外需急剧下降的严峻局面下提出的。在实现总量平稳和较快增长的同时,我们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为了解决由于市场信心下降而造成的货币流动性不足所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在市场信心明显恢复甚至是有所高涨后,货币供应量由不足逐渐转化为丰裕,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的通胀预期。
因此,无论从长期发展来看,还是从短期运行来看,中国经济活动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矛盾,不仅需要加强短期的需求管理、总量管理,也需要改善长期的供给管理、结构管理。通过体制创新和各种政策的科学应用,中国完全有可能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间里,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本报记者 刘先云整理)